新華網海南博鰲11月21日電(記者戰(zhàn)艷
王英誠)“一流的大學是推動社會發(fā)展必不可少的發(fā)動機,為使中國經濟進一步高速發(fā)展,中國需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屬于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學,”正在此間參加“中國科協2004年學術年會”的中國科協副主席、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說。
楊福家說:“經過10多年的發(fā)展積累,中國擁有世界一流大學的夢想已經有了實現的可能。”楊福家是中國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學家之一,他還曾經擔任過著名的上海復旦大學的校長。
與會學者們認為,要打造中國一流大學,應立足于提升學校的學術實力和對師生的人文關懷,著力打造學校的“外在競爭力”和“內在美”。楊福家認為,這些改革成功的關鍵在于真正奉行“以人為本”。在這位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眼中,“以人為本”就意味著“讓每個人都受到尊重”、“讓每個人的積極性都能得到最大發(fā)揮”。為了打造一流的大學,中國政府正在逐步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力度。國務委員陳至立在今年4月表示,中國將盡快使全國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4%,2010年力爭達到5%。
近年來,中國許多大學正在各個領域探索著前行的道路。清華大學引入了多名世界知名學者充實教學一線,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親自教授大學一年級的物理課;北京大學在2001年成立了不區(qū)分專業(yè)的“元培班”,現在該班學生以其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而著稱;“土生土長”的中國“研究型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不僅在過去40年培養(yǎng)了78位院士,而且近年來在量子通信與表面化學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國際一流成果。楊福家同時表示,一流大學并不一定大,一流大學的建設和學校的規(guī)模、研究生人數、高樓大廈等因素沒有直接聯系。
楊福家說,2004年物理諾貝爾獎獲得者所涉及的學校是: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圣達巴勃拉分校,五所學校的學生人數均在2萬以下,其中三所還不到1萬人。加州理工學院學生規(guī)模更是僅為2100人,這所學院卻產生了數十位諾貝爾獎得主。
“他們高樓稀少,更沒有超高層建筑。但不論哪個學院,都是人才濟濟。”楊福家說。
楊振寧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大學才能躋身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行列,在科技研究實力方面,中國大學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有較遠的距離。但中國大學的本科階段教學很多都非常成功,對中國的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本科教學方面,中國一些大學已具備了世界一流大學的資格。
“一流的中國大學應當擁有大樓、大師、大愛,”楊福家表示,“一流大學、一流科研院所好像是一個旺盛的爐子,好鐵進了這樣的爐子就會被煉成好鋼。中國已經有了這樣的好鐵,現在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好爐子。”(完)
特約編輯:yx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