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時下,在各方人士的大肆鼓吹下,“房價必定上漲”、“我國房價繼續上漲不可避免”的論調廣為流傳。筆者以為,此類論調實屬大謬,其所恃理由無一成立。
房價會“永遠”地上漲嗎?
善意地理解,所謂“上漲論”是一個事實判斷。然而,“事實判斷”必定是對過去所發生的事實的判定,對于
尚未發生的事情,既然沒有發生,就無從“判斷”起,也就是說,無論在過去房價是如何地大漲,都不能斷言未來的房價必定上漲。第二,這是一個價值判斷,通俗地說就是“客觀規律”。波譜指出,否證一個“客觀規律”、只需要一個反例就夠了,各國市場上,房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跌跌不休”是屢見不鮮的事實,可見,“上漲論”也不成其為“客觀規律”。
當然,鼓吹“上漲”論者會爭辯說,“房價必定上漲”是在目前中國的“特殊國情”里的必然結果。其所恃的理由,大抵包括“土地稀缺論”、“地價推動論”、“收入上升論”三種論說。
“土地稀缺論”是一個極易混淆視聽的論調,大意是說,土地是稀缺資源、且是不可再生資源,在長期內,可用于建房的土地只會越來越少,所以,房價的上漲是必然的。
這種解釋似是而非。第一、天底下的經濟資源,無一不是稀缺資源,近幾年來,比如手機、彩電等等商品的價格就是一路下跌,難道它們就不是稀缺資源造的?第二、所謂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也不是絕對的。土地可否“再生”依賴于土地價格,比如香港就已填海造地5000多公頃,超過1/4的港人居住在填海區內。現實的例子是,在彈丸之地的香港,1997年以來房價下跌一度超過70%,可見“土地稀缺、不可再生”根本不成其為“房價必定上漲”的理由。
與“土地稀缺論”緊密相關的就是“地價推動論”。其邏輯是,在長期內,土地價格呈上升趨勢,必然推動房價上漲。土地支出固然構成商品房的主要成本,但是,一個為人所誤解的看法是———價格是由成本決定的。需指出的是,產品價格與成本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如果成本加成可以確定最終價格,天底下將沒有虧損的企業,更重要的,如周其仁先生的一個偉大的洞見———“沒有競爭、將不知成本為何物”,若是中國的土地市場真正充分競爭,則土地價格也并不一定“必定上漲”。
至于“收入上升論”、或曰“經濟發展論”,更是荒謬。其大致是說,自打改革開放以來,居民收入不斷上升,由此拉動房價上漲,同時房價上漲也將促進經濟發展。事實是,價格是由供需決定的,與收入毫無關系!若是這一邏輯成立,則任何商品都應該拜收入上升所賜、價格統統上漲,可事實卻是,近些年來,無數的消費品價格無不長期下跌,何以房價就偏偏“必定上漲”呢?
若說價格波動與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聯系的話,房價的持續上漲,將壓縮對其他產品的需求,這對經濟的損害是不言而喻的。
至于這些年房價為何上漲,主要理由就是,土地供應的一家壟斷及“非飽和供地”
政策的推行,人為造成了市場短缺。規范意義上的市場,必須是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都充分競爭,只要存在壟斷勢力,“交易”就不成其為公平交易了,而成了一個財富的轉移過程:壟斷勢力必定會通過壓縮供給,向買方索要更高的價格,貌似“自愿”交易的背后,是財富從買家到賣家的不平等轉移。事實上,在今天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上,就正在上演一場轟轟烈烈的財富轉移游戲:源于地方政府的“非飽和供地”,人為扭曲了供求關系、致使房價一路飆升,開發商及其背后的利益群體遂以高價為媒介、以市場的名義,堂而皇之地把百姓多年的積蓄一卷而空。
以上論說,近乎常識。為什么“上漲論”偏偏言之鑿鑿呢?鼓吹“房價必定上漲”的大致有三種人:開發商、行業主管部門、“經濟學家”。由此可見,“上漲論”的鼓吹者,無非是受利益驅動的緣故罷了。蘇振華
特約編輯: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