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1月17日電題:大學生就業:多一些鼓勵 少一些限制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胡梅娟 歲末將至,2005屆高校畢業生開始尋找就業的崗位。來自就業市場的信息,讓求職大學生感受到形勢的嚴峻。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當前之所以會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
難,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一些政策壁壘抑制了大學生就業。政策規定中出現生源限制、院校限制、外語限制、專業限制等人為障礙,這些“籬笆墻”不僅限制了畢業生的選擇,同時也侵害了用人單位的自主權。 (小標題)是否需要保護本地生源 深圳市出臺的《關于2005年接收高等院校畢業生和引進在職人才若干問題的通知》中規定:各單位在崗位空缺的情況下,接收畢業生專業與我市畢業生專業相同或相近的,應優先接收安排深圳生源的市外院校畢業生或本市院校畢業生。 已經做了近20年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南開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劉秀茹研究員認為,許多地方都出臺了類似的優先照顧本地生源或本地畢業生的政策,這種政策規定人為地影響了畢業生在全國范圍內的流動。 一些政策對外地高校劃定范圍更限制了畢業生的選擇。深圳市曾出臺了引進非本地生源本科畢業生主要院校名單,天津市除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9所院校外,其余均未能列入這個名單。 “天津農學院不在深圳市劃定的范圍內,這意味著天津農學院的畢業生很難有資格到深圳去就業。”天津農學院招生就業辦公室霍金龍不解地說,天津市共有19所普通高等院校,20多所高職院校,這些院校都為教育主管部門所承認,為什么培養的學生卻難以進入深圳? (小標題)就業規定要從實際需要出發 一些采訪對象表示,不少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出臺前缺乏調查研究,對就業鼓勵少、限制多,有些限制對實際工作來講根本沒有必要。 天津工業大學2005屆畢業生小宋,目前已在天津市西青區的一家電子公司實習。小宋說,公司對他的技術很滿意,主動提出要與他簽訂就業協議,他本人也看好公司的發展前途。小宋透露,即使是就業協議到手,他對能否順利到這家公司工作仍然不敢肯定。因為按照天津市規定,作為新疆籍生源的他,必須通過國家大學英語4級考試才能獲得天津市戶口。 小宋告訴記者,他曾參加過“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有一廠家對他的作品“機器人智能手”感興趣。但他現在主要精力都用于學英語準備考試上,至于畢業設計暫時顧不上了。 天津市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常務副主任周祿群說,現在一些政策有英語崇拜之嫌,過于重視學生的外語能力,忽略了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在參與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常見的例子是,一些學生在應聘幾乎不需要外語的工作崗位時,專業課成績不錯,但因為沒有通過國家英語4級或6級考試,被排除在候選之列,非常可惜。 周祿群說,中鐵18局曾經挑選了天津理工大學的一名畢業生,通過野外作業考察,發現這個學生特別能吃苦,但因為他在畢業前沒能通過國家英語4級考試,無法落戶天津,企業只好忍痛割愛,這個學生也只好帶著遺憾回到原籍山東。讓人感到遺憾的還有,天津港務局曾在2004年挑選了10多名符合專業要求、具備操作技能的專科生,卻因為這些學生沒有學士學位,也不符合天津的落戶要求,企業不得不放棄。 周祿群認為,現在企業都要進行人力成本核算,有的崗位根本就不需要本科生,可一些政策規定人為造成“學歷高消費”。一些條件艱苦的企業所看中的人,不符合政策“杠杠”,而符合政策規定的畢業生卻不愿意來,政策缺乏靈活性,這讓企業很為難。 (小標題)實現真正的“雙向選擇” 當前人事制度改革不徹底,畢業生就業并沒有完全做到按市場來配置人力資源,畢業生管理當中,還留有嚴重的“計劃尾巴”,沒有真正實現雙向選擇。這也是高校畢業生反映較多的問題。 南開大學2003屆畢業生小胡在面試時“過五關斬六將”,曾被北京的一家外貿企業選中,但因為他所學的俄語專業,不屬于當年北京引進人才的專業范疇,沒有入京指標,他最后不得不另外再找工作。 小胡說,既然說是雙向選擇,企業和本人都覺得彼此很合適,可為什么存在一些政策梗阻,有關部門作規定為什么就不能考慮一下社會的人才需求? 天津新天匯通科技有限公司經理趙乃申告訴記者,公司從天津工業大學挑選了3個畢業生,他們都是外地生,作為一家小型的民營企業,匯通公司不知道有沒有資格幫助他們申請入津指標。聽說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對外地生源都有所謂的入京、入津指標限制。戶口入津對雙方來說都是個麻煩事。 一些采訪對象表示,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帶有轉型期的特點,一些舊的體制束縛仍然作用于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當前要盡快拆除政策的“籬笆”,尊重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選擇權,讓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實現真正的“雙向選擇”。(完)
特約編輯 徐新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