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著名跨國投行機構煞有介事地預言:中國地產泡沫行將破裂;一邊是境外資本紛紛加快進入中國內地投資房地產的步伐,較早進來的港商更是急增在內地樓市的投資。這極左、極右的兩種言行,讓中國的房地產市場變得撲朔迷離,讓少不經事的中國地產商們內心忐忑。
看空者的動機究竟是什么?是善意預警還是
要做空中國地產?是真實判斷還是別有用心?疑云在中國的上空盤旋,陰影大片地投射到開發商們心頭。
在短暫的猶豫后,中國新一代開發商的代表人物之一潘石屹對泡沫論做出了干脆的反應:“現在對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下結論我看有點危言聳聽。經濟學家應該很客觀、很理智的看待中國經濟,看待中國房地產,不要憑想象下結論,不要語不驚人死不休、嘩眾取寵。”
行動上更果敢的顯然是那些港商們,已經在香港幾經周期波動洗禮、在內地也積累了一些房地產投資經驗的他們對大摩的警告簡直就是置若罔聞。和記黃埔——香港最大的房地產投資商之一,大筆資金在警鐘最響的時候投向內地二線城市成都,謹慎的百年英資企業香港置地也在近期與重慶簽訂了巨額投資的意向協議。無意舌戰的他們用有力的行動回應了對中國地產市場看空者的論調,他們的做法無異于打到泡沫論者臉上的一記響亮耳光。
“你們怎么看有關內地樓市泡沫的論調?”在近日訪港期間,記者小心翼翼地詢問香港置地的一位經理。“我們不認為內地樓市有泡沫,因為我們有自己對內地市場的真實感受與判斷。我們在內地與萬通集團合作開發的高檔住宅“新城國際”項目的很多客戶買的是現樓,而且有相當數量的人采取的是一次性付款而不是向銀行借貸,買來自用或出租的客戶不少,這與當年香港出現泡沫時的狀況是大大不同的。”這位先生描述,當年香港樓市崩盤前市場上的買家多數都是炒家,一個人用5%的首付款買下二三套房子的樓花,寄望于在需要向銀行供按揭前炒賣出去獲利。炒家多了,接盤的人卻有限,真實需求極度不足,才導致了香港樓市的慘狀。
在這一輪關于地產泡沫的爭議中,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云昌先生提醒大家,兩番率先拋出“泡沫論”的大摩的用意其實耐人揣測。言外之意,畢竟它也是一個商業機構,發布什么傾向的言論是有自己的用意的,大家兼聽則明。
其實,真正重要的,是大家不能亂了自己的陣腳。雖然我們的兩萬多家開發企業太年輕,多數沒有經受過周期波動的全面洗禮,畢竟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與教訓可資借鑒,多出去走走、養成學習的習慣足可以彌補。
特約編輯:倪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