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預防罪錯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線
說起罪錯青少年,可能有些人不是很清楚。中國政法大學的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皮藝軍教授說,罪錯青少年是從犯罪學角度為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一種提法。指的是刑事犯罪和有違法行為以及有不良行為的青少年,是一個籠統的概念。皮教
授指出,這是從社會綜合治理方面提出的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概念。其實這個概念的范圍比較寬泛,曾經有過違法行為后演變為犯罪的、犯罪后再犯的等孩子都統稱為罪錯青少年。
現在社會普遍關注的是如何利用社區的作用教育、矯治和挽救這些孩子。其實這些違法犯罪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罪犯。許多孩子的毛病都是由小到大,積少成多的,他們的行為從違規到違法再到犯罪,是一個逐步升級的過程。調查表明,犯搶劫、盜竊等財產類罪的這些孩子在犯罪前曾經有“多次偷竊”行為的占60.1%,有“多次偷竊”行為的孩子中88.8%曾經有過“小偷小摸”行為。這些孩子小偷小摸開始的最小年齡不到6歲,平均年齡不到12歲。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關穎指出,家長一定要警惕孩子的“蛛絲馬跡”,比如近日花錢特別沖,自己的錢包里少了錢,孩子擁有了不少陌生的東西等等。
當孩子剛開始說謊、剛開始曠課逃學、剛開始夜不歸宿、剛開始沉溺于游戲廳、剛開始偷搶的時候,如果父母和老師將這些不良行為制止在萌芽狀態,也許就可以避免犯罪。犯罪學專家徐建教授指出:“預防不良行為在犯罪預防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行為具有顯露性和可操作性的標準,使人們在未成年人犯罪還處在萌芽狀態時及時發覺,并采取有效的針對性措施,這就等于切斷了犯罪發展的這根鏈條。”而家庭是第一道“防火墻”。關穎指出,家庭教育是家庭的基本功能之一,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家庭具有比其他社會群體更為有效的條件。在家庭中,能使教育和日常生活融為一體,具有內容上的全面性和明顯的針對性特點,對受教育者情感的感染性最強烈,對受教育者的權威性最強。
罪錯青少年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群體,教育、矯治的基礎還是家庭。如果家庭這第一道防線守牢,那么孩子健康成長才有實現的可能。
(11月10日《法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