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碩士畢業后,小王到一所高校做了一名專職大學生班主任。剛工作那陣兒,管理著200多名充滿活力的大學生,雖然比較累,卻也是苦中有樂。但是,3年下來,當初的躊躇滿志在各種繁雜的瑣事中逐漸消失。“總這么干,真沒什么意思”,小王現在想換一個“稍微輕松且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
其實,小王的
心理在高校專職班主任中比較普遍。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從現實情況看,班主任有80%的精力被迫花在各種證件等的收發中,如新學期學生證的注冊、放假前的訂票、各種學生社團活動的組織等,長期下來必然會越來越缺乏熱情;而學生一旦出事,班主任又是首先被問責。另一方面,班主任的工作很難量化,大多靠自覺和責任心,效果在短期內往往很難看出來,這就容易造成“干多干少一個樣”。加上大學生班主任的工資待遇比較低,缺乏激勵機制,長時間下來,積極性必然會降低。
“要改變大學生班主任缺乏成就感和積極性的心理態勢,除了要提高待遇,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之外,關鍵要建立一種準入制度,增加班主任對自身及學生對班主任工作的認同。”在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潘天強看來,班主任的具體管理涉及教育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多種內容,這并不是一般的管理人員所能認識和做到的。
而要改變班主任的生存狀態,最大限度地激發其創造力,走兼職之路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王渺認為,長期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班主任往往產生無歸屬感,缺乏事業發展空間,也極大地降低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建立兼職制度,班主任自身的專業背景可以說服學生,也能夠對學生進行學術上的有效指導。同時,由于所帶班級數量減少,班主任與學生之間也更易實現有效溝通,教師的自身發展要求也得到了滿足。(張貴勇)
特約編輯:張慶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