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面向全國公開選拔15名副局級領導干部和市屬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參與首都現代化建設,這是北京市委組織部部長趙家騏昨天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的。符合條件者可通過組織推薦或者個人自薦等方式報名,在同等條件下,海外留學回國人員將優先考慮。(10月27日新京報)
幾年來,公開招聘干
部已經在各個層面展開,也已經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一大批優秀人才通過公開招聘渠道走向領導崗位,這些人才在其崗位上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促進了各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從總的方面看,通過公開招聘選拔上來的干部整體素質是高的,能力是強的。
然而,在招聘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公開招聘體現的應該是機會均等、公開公正公平,但是,一些地區在招聘條件上存在著對于被招聘對象不均等對待的現象。比如,北京這次公開招聘工作,明確規定:“在同等條件下,海外留學回國人員將優先考慮”,筆者認為十分不妥,不知這項規定是否有充足的理由。類似北京的這種情況,全國普遍存在。
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存在于公開招聘中,將不利于干部選拔工作。
首先,附加類似的條件,不能體現機會均等、公正公平原則。無論是海歸或者是本土人才,都要看其能力、學識和人品,也就是常說的德才兼備原則,不能人為劃分海歸和本土這個界限,更不能把是否是“海歸”,當作優先錄用的條件。
其次,類似這些規定,是對本土人才的大大不公,存在公開歧視本土人才的嫌疑,將嚴重打擊本土人才的積極性,不利于今后的公開招聘工作,畢竟本土人才占大多數,在我國的人才隊伍中是主流。
再次,這個條件,看似是對海歸人員的優惠待遇,但從長遠來說,并不利于海歸人員的成長,對吸引現有海外人才回國,也有副作用。因為,如果我們把海歸人才與本土人才放在一個條件上對待,那么,一些出國學習人員就會一門心思奔著海外高質量、高水平的學校,奔著實實在在地到海外學習知識和本領的目的去,而不會存在個別人員到海外“鍍金”、增加籌碼和背景的目的去。
所以說,這樣的規定,對海歸人員的長遠發展很不利。最后,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隨著中國融入世界政治、經濟各個領域的加深,最終在用人上應該徹底消除海歸這個概念,我們不能人為擴大這個差距。
總之,既然是公開招聘人才,就應該有公開、公平和公正的招聘條件,這樣才能使所有參加競聘人員感到公平、感到不受歧視,也才能真正招聘到合格人才。
對于我們目前在公開招聘人才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并切實解決好這些問題,這樣才能使所有人才脫穎而出,為國家的建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余豐慧)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