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足球改革一開始就有陷入誤區之處:漠視國情,盲目“接軌”。俱樂部以為高投入就能有高產出,而在比賽水平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時候,各種各樣的行賄受賄活動就出現了。面對這些問題,管理部門不是秉公執法,增加透明度,而是三緘其口
●正是在十多年的改革中,中國足球在市場中所面臨的矛盾卻一步步
加深。正是足球圈內那種不健康的所謂“游戲規則”,阻礙甚至破壞了中國足球的改革與發展
●如果不從體制和制度上進行深化改革,而是一場“內部人”之間以利益均沾為目的的討價還價,那么,中國的足球改革,還將付出更大的成本
沸沸揚揚的中國足球“危機”在資本與權力的對話中被緩解了。中國足球協會的負責人以一種看似靈活的表達方式,宣布了中國足球改革的日程表。不管這個改革計劃今后能否得到執行,但眼前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都可能暫且被擱置。
這倒不禁使我想起了國外大選中經常出現的一個概念EXITPOLL。這個所謂的“出口調查”,其實就是在選民投票之后,新聞媒體和調查機構隨機進行詢問調查,從而根據調查的結果,對大選作出統計分析。一家媒體時事評論員在介紹這個名詞的時候調侃地說,并不是什么領域都能出現所謂“出口調查”的,因為有部分人不會當眾亮出自己的觀點。這真是一針見血的評論。
把視線延伸到中國的足球領域。這么多年來,談到中國足球,包括不少業內人士無不義憤填膺,慷慨陳詞。可是如果追究中國足球徘徊不前、球市低迷不振的責任,恰恰是一些管理人和出資人難逃干系。
中國的足球改革一開始就有陷入誤區之處:漠視國情,盲目“接軌”。俱樂部以為高投入就能有高產出,而在足球比賽水平達不到預期效果的時候,各種各樣的行賄受賄活動就出現了。面對這些問題,作為管理部門,不是秉公執法,增加透明度,而是三緘其口。即使在司法部門介入,已經對違法的足球裁判龔建平判處有期徒刑的時候,不是抓住這一契機,進行制度性的深化改革,而是遮遮掩掩,既不向社會公布管理部門各項收支情況,更沒有向社會檢討足球協會官員自己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出資人(說“出資方”更妥帖一些)首先感覺到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害,于是他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消極對抗。
時至今日,中國足球非但沒有步入良性循環,而且已經出現了崩盤的信號。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可令人奇怪的是,即使在資本和權力之間為了利益的紛爭展開對決的時候,中國足球協會僅僅搬出了國際足聯和體育法的規定,進行一種“自我保護”。
事實上,沒有人認為中國足球協會不應該存在。根據中國的體育法和國際足聯的有關章程,中國足球協會具有明確的法律地位。但是,正是這些規定,要求它必須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履行自己的責任。它已經答應公開有關的財務收支情況,也答應改變中國足球裁判的管理工作,還答應公正處理足球聯賽中出現的問題。現在看來,足協的官員已經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但是,這種“出口調查”是否能夠真的兌現,恐怕我們還需拭目以待。
從表面上來看,中國足球的每一次危機都會引發改革的討論。然而,正是在十多年的改革中,中國足球在市場中所面臨的矛盾卻一步步加深。正是足球圈內那種不健康的所謂“游戲規則”,阻礙甚至破壞了中國足球的改革與發展。這就不能不使人對所謂的“出口調查”可靠性表示懷疑。或許在一些人的實際行動中,早已投出了另外的選票,早已對中國的足球開出了其他的藥方。倒是一位中國足球的投資者說出了真話,他認為足協官員說得非常好,現在咱們就看一看如何實施了。
這種走著瞧的心態,頗有一點挑戰的味道。但是,我們除了走著瞧之外,還能有其他的選擇嗎?
從“出口調查”到“走著瞧”,中國的足球畢竟跨出了開始“務實”的第一步。但是,如果不從體制和制度上進行深化改革,而是一場“內部人”之間以利益均沾為目的的討價還價,那么,中國的足球改革,還將付出更大的成本!因此,我們首先希望從誠信做起,讓中國足球的“出口調查”具有真實性。喬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