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長沙市十二中用方言進行鄉土知識教學,引入方言教育。雖然不像教普通話那樣規范,但在講到一些方言用語時,臺上臺下師生共同朗誦注了音的方言,聽起來仍能產生一種整齊而親切的感覺。在普通話成為法定教學語言之時,方言教學就顯得格外新鮮。筆者認為,說“
方言進課堂上考場值得期待”,并非嘩眾取寵之語,實是教育的需要。
我九歲的小女兒從小說普通話,現在一學家鄉話就讓人聽得別扭,誰聽了都想發笑。為此我很是后悔。有一天女兒遠在他鄉,想起故鄉,她還能品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原汁原味嗎?不會家鄉話難做徹底的家鄉人,這觀點也許不對,但存在這種顧慮的人大概不在少數。
無論是從情感還是文化傳承方面講,說方言,學方言,懂方言,都是鄉土教育的重要內容。方言是歷史留給每個人的珍貴遺產,是本土文化積累之后注入每個人靈魂深處的信息。無論現代文明如何洗禮,鄉音的基本信息永遠丟不了。懂得方言的內涵,懂得方言的美,更能培育孩子們對家鄉的深情,培養他們建設家鄉的理想。方言的內涵不僅僅是功利的一面,更多的是感情與文化傳承的需要。
有人擔心方言教育會影響普通話的推廣,其實大可不必。只有在比較之中才能更明白兩者的聯系與區別。正如湖南這本叫作《家園》的教材一樣,方言是“家園”教育必備的內容之一。方言走進課堂,讓人看到鄉土教育的文化含量逐步加強,不再是本土歷史、地理與政治等方面知識的簡單疊加。對其他地方的鄉土教育亦具有示范作用。
□龔明俊
責任編輯:屠筱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