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關高校開始了對新生心理健康的測試工作。昨天,記者從我市幾所心理診所了解到,走進心理診所的人中,學生的比例占七成左右,其中又有大部分是初高中學生,大學生數量居次位。
厭學“病號”占最多
14歲的學生云
云(化名)原來學習成績
一直挺好,后來父親由于生活不順,心情很壞,經常喝得醉醺醺,回家后就打罵妻子,年幼的云云被“嚇傻”了,從此不再和父母交流說話了,父母打罵也不行,她變得很抑郁,也不愿意上學了,成績一落千丈。這是心理咨詢師陳學娟告訴記者的一個例子。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厭學的學生占了一多半,當然原因很多,有像云云一樣來自家庭的,也有來自其它外部環境的。原青島大學醫學院心理學研究室主任畢希名教授說,也有很多學生是因為上網等“課外活動”太多,導致無心向學,還有的就是學習方法不當導致成績差,因此就“破罐子破摔”了。
青春軌道“異性化”
一個13歲的男生,長的很秀氣,穿衣打扮也像女孩,心理上出現女性化傾向。陳學娟說,不少學生心理“異性化”,主要原因應該是生理的變化,在青春期,食用了含性激素比較多的食物,導致男生體內雌激素多,女生體內雄激素多,這種情況除了心理治療外,還必須進行生理上的治療。
畢希名認為,學生的這種“異性化”是心理上的“新異”追求,現在獨生子女多,在家庭中較孤單,想變換角色,體驗一下異性的感覺。也有一些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對其進行異性化打扮,誘發了孩子心理改變。
“以校為家”做“核心”
心理醫生們均提到,很多獨生子女存在偏執現象,在家庭及班級里都希望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受到了別人“欺負”,情緒就會產生很大波動,心理十分脆弱。這些孩子往往還對人際關系敏感,與別人不合群,性格內向、孤僻,受到挫折后,表現出情緒低落,孤獨感、自卑感嚴重,缺乏上進心。
“強迫”易造“心病”
心理咨詢師李怡寧說,有個初二生原本學習成績很好,但上化學課后,學習不得法致使成績下落,中考沒考好,父母便花很多錢把他送進一所重點高中。其實這個孩子不愿意進重點,想在一所普通學校里當“雞頭”提高自信。憋著氣進入了重點高中后,不愛學習,越來越壓抑,成績在班里基本墊底。還有很多學生被家長以重金“逼進郊區”,想嚴加管教,結果卻環境適應不良,造成心理問題。畢希名說,家長不要強迫孩子怎么怎么樣,要和孩子商量,要尊重孩子的意愿。
大學診室學生排隊
中國海洋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王萍告訴記者,現在大學生也能自覺地、坦然地走進心理咨詢室了,學校每個周六下午有心理老師“坐診”,前來咨詢的學生都得排隊,這應該是一個好現象,說明心理健康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促進的。
心理醫生們談到,現在的中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包括很多大學生也是,他們從小嬌生慣養,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長如果不顧實際,對子女期望過高,就容易導致孩子身心發展扭曲變形,所以重視學生的心理問題及心理調適顯得尤為重要。鞏合生
特約編輯:yx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