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火車站站前廣場設計方案公示,原方案中廣場伸進玄武湖的半圓觀景平臺設計取消,避免侵占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水面;記者日前也從有關部門證實,玄武湖西北岸擬建的萬人游泳池方案終被否決,因為盡管水面不受影響,但沙灘
泳池將把湖岸濕地完全破壞。
車站廣場設計和萬人游泳池方案的改變,為玄武湖足足“省下”200多畝的水面,對一再“瘦身”的玄武湖來說,不啻是個福音。近年來,玄武湖被圍湖造景和經營開發吞噬的水面足有4萬平方米,現在的湖面面積比建國初小了近四分之一。
“資本圍攻山水”的沖動,曾使南京大片山水資源被房地產商圈地開發。高層圍合的五臺山、莫愁湖、烏龍潭,被住宅群填掉的西家大塘,城西干道邊被削平、蠶食的菠蘿山、清涼山等,這種以贏利為導向的開發,受到專家和市民一致責難,勢頭有所遏制。但另一種“建設性破壞”,圍湖開發,劈山造景,將城市越來越多的水面、山林、濕地,變成了人造公園、廣場和游樂場所,理由卻更堂皇,意圖更隱蔽。
原北極閣南坡,百年雪松鋪天蓋地,臘梅、桂樹、夾竹桃成片成林,全被砍掉,舒緩的山坡劈成壁立的摩崖石刻,真山變成假山,山道邊新栽的香樟死了一半;山北坡辟出車道,低矮灌叢、林草,也被“整修”成一畦畦整齊的色葉灌木,去年和今夏兩場大雨中兩次滑坡。樹砍了,鳥兒和人都藏不住了。居民戲稱,(北極閣)過去白天鳥兒多,晚上情侶多;現在是白天狗兒多(遛狗的),晚上車子多。
現在的白馬公園,過去是我國最大的一塊城市濕地,沼澤地里長滿了沙草類、荷本科的小灌叢、蘆葦,小水塘斷斷續續,呈串珠狀,一群群水鳥飛起飛落。如今北部建成石刻公園,南部則建成高爾夫球場。
鐘山規劃建議征集上市民提出,鐘山最大的特色就是城市森林公園和陵園氛圍,山頂公園、高架索道、滑道樂園,海底世界、紅樓藝文苑等人造景觀或公園,與周圍環境、氛圍不協調。新規劃的六個專類園,應盡量拆建還綠,退耕還林。
南林大教授熊文愈認為,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將自然山水變成精心雕琢的“公園”,其實是“偽自然,想當然”。玄武湖沿湖被侵占造景后,原來汪洋一片的湖面變得支離破碎。北極閣是楔入城市中心的一片寶貴山林,都市人無須遠足就能享受郊野之美,如今大片灌叢林草被砍伐,換上草坪,移栽名貴大樹,山變“精致”,卻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比之商品房開發,圍湖、劈山造景對城市生態資源破壞更大。圍在山水邊的房子還可以拆掉,但破壞的山體、濕地則不可能恢復。白馬濕地是紫金山通向玄武湖的過渡帶,從紫金山、白馬到玄武湖,形成針闊葉林 灌草-水生植物這樣完整的植物群落,這片大濕地對南京蓄洪降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起到重要作用。歷史上有“后湖飛鶩”盛景的玄武湖,上世紀80年代還有40余種上萬只水鳥逗留,是夏雁、鴻雁、鴛鴦、花臉鴨等珍貴水鳥的越冬場所,由于白馬濕地破壞,湖面縮小,水質下降,現在最多只剩800多只了。過去湖邊溫度比市區低兩度,現在已感覺不到這種溫差了。
將自然山水建成人造公園,有的是經營開發利用,有的只是單純“造景”,核心都是對自然美景的審美“誤讀”,外行指導城市建設。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院士趙啟國認為,對城市山水資源的利用要遵循“源于自然,優于自然,揚長避短,因地制宜”的原則,如同文物保護“修舊如舊”一樣,精心保護自然山水的原貌,開發利用的目的都是使其生態更佳,環境更美,而不是狗尾續貂式的刻意雕琢,更不能肆意侵占、破壞。山水城林的南京,山在城中,城在林中,為建設現代都市與自然美景融合的園林城市,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千萬不要建了一個個人造公園,毀了真山真水。(來源:新華網)
(特約編輯
馬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