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恢復高考以來歷年省級狀元的名字將會被刻成碑,和北京國子監孔廟的進士碑立在一起。這也是北京孔廟所處的街道和人大人文奧運研究中心共建的國學文化社區建設項目的重要內容之一(《京華時報》9月13日)。
據這個項目的主辦方之一的人大教授表示,雖然他也反對豎立當代高考狀元碑,但有很多人認為讓
孩子參觀狀元碑,可以受感染,增強學習動力,這就要靠家長引導。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家長帶著孩子來到當代高考狀元碑前,會如何引導自己的孩子呢?難道家長會告訴孩子:你看到的元明清三代的進士碑是古代科舉制度的產物,我們現在重視的是素質教育,學習不能只是一味地攀比考試成績?
從前,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寒窗苦讀,期盼及第后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是讀書人的理想。如今,科舉制度搖身一變,卻化成了應試教育和分數排隊。報紙上則堂而皇之地把高考第一名宣傳為“狀元”,學校和地區還發獎金,開慶祝會,騎高頭大馬游街,這和古代考中科舉,有人敲鑼打鼓報喜有何區別?
如果北京孔廟是為了經濟效益的考慮,出臺了一些適合市場需要的舉措,借此吸引游客,本也是無可厚非的。問題是在豎高考狀元碑的同時,還希望家長正確引導,怎么看,怎么覺得不對味。就在當天,報紙上也有一條“百萬富婆為促兒上進,回鄉務農,兒子成才母親病逝”的消息,再聯想到近來家長由于籌措不足孩子讀書的學費,不惜以死“謝罪”,可見,雖然建國55年了,在民眾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還是根深蒂固的。現在又在孔廟豎一座現代高考狀元碑,還希望家長來正確引導孩子,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
也許,狀元碑豎起來以后,北京孔廟會改變門前冷落車馬稀的狀況,在每年的高考前說不定還會爆滿,在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的同時,筆者卻感到有一絲悲涼,這也許就是我國素質教育的現狀。社會、教師、家長、學生將要如何面對狀元碑?
(作者:吳海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