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監督、行政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多種形式的監督,成了我們反腐敗斗爭和廉政建設的銳利武器,成了最得人心的重大舉措。事實上,這些年,因監督檢舉而揪出的大貪巨蠹,已經不少,成績十分可觀。然而,不可否認,這些監督也有一些難以操作的地方,比如,對事實的掌握。真正想監督的人,往往難以掌握準確事實
。沒有基本事實如何監督?沒有基本事實談何舉報?有時候,有些監督就這樣被輕而易舉地“架空”了,尤其是群眾監督。想想,如果“上頭”根本不將有關材料公之于眾,如果有的官員就是搞“暗箱操作”,身為平頭百姓,又無“天眼”,怎么能夠了解實情?沒有事實的監督和舉報,豈不是“放空炮”?
怎么辦?答案簡單得很:透明!該透明的一律透明,可透明的一律透明,這就是“陽光政策”!瓣柟狻,說起來好聽,實施起來不易。雖然這些年上上下下在說要實施,也有不少地方在動,但是,離真的、徹底的、制度化的“陽光”,有的地方還差得很遠。關鍵就在于公開、透明了多少。有些事情也在公布,但公布的是枯燥的數字,公布的是大而化之籠而統之的“項目”,公布的是看不出其中奧妙的材料。比如,有的單位的政府采購,公布的只是“辦公費”多少多少這筆大賬,用處不大。這辦公費有哪些項,是買紙筆了還是買電腦了,買了多少,需求多少,超額了多少,如此等等一并公布,才好監督。
同樣,“招待費”也是,若只公布一個總數目,我看于監督無用或用處甚微。對監督有用的,是公布出明細賬:某月某日招待了誰,在何處,由何人作陪,一筆一筆寫明,這才利于監督。除“細”之外,還需“及時”。有的一些所謂“公布”,都是陳年舊賬,用處能有多大?為什么不及時公布,實時監督?
現在好了,羊城晚報頭版有條消息:《一條網線直通省財廳,鼠標點開“銅墻鐵壁”錢柜更加透明——省人大率先實施監督政府花錢》。報道說,廣東省人大財經委與省財政廳實施聯網,從此,財政每一筆開支,都將逐步進入人大監督視野。
“細細一條網線,連接著政府的‘錢柜’,連接著數百億計的財政支出,連接著80個由省財廳直接撥款單位的政府采購行為。鼠標輕點,哪個部門的工資支付情況,哪個部門幾月幾號買了幾臺汽車……都一目了然”。
羊城晚報報道稱這個“實時監督”“在全國首開先河”,“具有劃時代意義”。我說,這個評價一點也不過分。事實是,這個舉措“劃”開了一個實實在在的、有用有效的監督的時代,即,對細處監督,跟蹤監督,全過程監督!讓政府的每一筆花費都大白于天下,都在老百姓的視野之內,都明明白白,這,毫無疑問,對于廉政建設,對于反腐敗,會起著前所未有的作用。
更希望這個“系統”不斷完善,更希望這個系統向群眾向社會開放!現在,廣東只是省人大與省財廳“聯網”,其他人特別是群眾無法“上網”。理想的狀況是,省財廳的“網”,面向全社會。同時,不僅僅是省財廳,不僅僅是省財廳直管的80個直接撥款的單位,而應當建立起對全社會“財務”實施監督的“網”,這個“網”,應當一直通向社會的“神經末梢”……即,應向全社會成員公開。
“陽光”,應該“實時”普照,“全程”普照。
(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