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頻道9月9日電 記者 劉寶森 山東積極開展南水北調水路沿線的文物古跡挖掘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已探明文物點170余處,挖掘3處。
南水北調山東段涉及山東全省除臨沂、萊蕪、日照之外的14個地市,全長1192公里。截至目前,山東已在亟待保護的濟平干渠90公里沿線挖掘了大街、小王莊和盧故城3個文物點
的200多個墓葬,時代跨越戰國到南北朝時期。
據了解,山東已在調水沿線探測發現170多處文物點,其中地上20處,主要集中在聊城古運河,涉及了明、清時代的民居、船閘、碼頭和鈔關等;150多處地下文物點分布于其他調水沿線,主要是從原始社會到漢代的古城、古聚落遺址等。據了解,這些文物點中3處屬于國寶級,11處屬于省寶級。
由于南四湖、東平湖、微山湖等湖區的運行水位需要調水工程路線最終確定后才能確定,山東已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對湖區周圍進行了調查,但文物點未列入這170多處中。
山東省文化廳配合重點工程考古辦公室副主任張振國說,南水北調工程連接了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調經河南、河北、山東等中華民族發祥地腹地,覆蓋文物的級別和數量將遠遠超過三峽工程,文物保護工作責任重大而艱巨。
據悉,山東省文物、水利、建設等部門正積極配合搶救調水沿線文物,所有文物點將爭取在今年10月底前全部用GPS系統準確定位,并制定出相應的文物保護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