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濟南訊(記 者 李 強 通訊員 衣軍強 報道) 當渤;蕪S的下崗職工為求職無門而發愁的時候,同處一城的濱州亞光集團卻苦于招不到足夠的人手。這個并非偶然的對照,反映出我省的一個新現象:在全省勞動力流入、流出基本持平的情況下,下崗失業人員就業難與諸多行業招工難的問題并存,勞動力市場結構
性矛盾日益突出。
據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提供的數據,今年上半年我省新登記失業人員43萬人,其中由就業轉失業的人員16.2萬人,比去年同期增長56%。新增的失業人員主要在我省中西部地區和老工業基地。從群體構成看,相當一部分屬“4050”人員,年齡偏大,技能較差,不能適應企業的需求。
企業招工難則主要是因為其提供的就業環境差,勞動強度大。更重要的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企業的工資待遇已遠不能滿足勞動者需求,造成從業人員就業周期短,穩定性差。
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業難與招工難如同硬幣的兩面,都存在勞動力資源定價的問題,要靠市場來調節。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就業辦李瑞明主任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廣泛、定期地發布勞動力供求信息、價位,引導企業、勞動者作出理性選擇;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對勞動者的培訓力度,提高其技能素質。同時企業要嚴格執行勞動法,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勞動條件,以提高對勞動者的吸引力。
相關鏈接:
月工資12年僅漲68元 工資低、待遇差釀出“民工荒”
據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 沿海部分地區、企業日益加劇的用工短缺矛盾遠非一日釀成。來自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一份調查表明,工資待遇長期低水平徘徊、勞工權益缺乏保障等是造成局部地區“民工荒”的主要原因。
針對國內一些地區出現的民工短缺情況,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近期組織有關人員對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閩東南、浙東南等主要的勞動力輸入地區和湖南、四川、江西、安徽等幾個勞動力輸出大省進行了重點調查。調查表明,工資缺乏吸引力和勞動條件差是普通工人短缺的主因。
調查顯示,珠三角地區12年來月工資只提高了68元。佛山不少企業外來工月工資在10年前就已達到600元—1000元,但目前仍維持該水平。廣東、福建等省實際工資水平甚至有所下降。
在珠三角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中,廣州為510元,甚至低于山西、江西520元的標準;東莞為450元,深圳特區外最低工資扣除個人應承擔的社會保險費后為388元。福建莆田和泉州的最低工資是350元。而不少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常常以最低工資作為員工的底薪,加班也不按標準支付加班工資。
“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企業工資和農業收益有所提高,與外出務工的收入差距在縮小,導致外出務工人員對勞動條件、工資待遇更為敏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有關人士說。
用工不規范、勞工權益受侵害也是局部地區產生用工短缺的重要因素。去年底,深圳市在企業工資發放情況大檢查中,發現欠薪企業653家,占被查企業總數的四成以上,涉及員工十多萬人次,欠薪總額達1億多元。一些企業勞動環境惡劣,加班時間長,不簽勞動合同,不繳社會保險,部分企業甚至采用扣押務工人員身份證和工資的做法,導致了員工的高流失率。在東莞,普通工人平均年流失率約為10%,而毛織和玩具行業的流失率高達20%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