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就業辦負責人提出:現在到了提高農村勞動力價格的“節骨眼”
進入2004年,“民工荒”一詞在全國許多地方先后出現,我省有的棉紡企業因為招不到工而不得不閑置紗錠,省就業辦負責人就此指出:當前所謂的“民工荒”是一種假象,其背后的
問題是農民工薪酬太低、工作環境惡劣,尤其是社會保險機制缺失
進入2004年,“民工荒”一詞在全國許多地方先后出現,我省有的棉紡企業因為招不到工而不得不閑置紗錠,省就業辦負責人就此指出:當前所謂的“民工荒”是一種假象,其背后的問題是農民工薪酬太低、工作環境惡劣,尤其是社會保險機制缺失。城鎮企業急需以長效機制來對待農民工進城務工。
省就業辦主任李瑞明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說農民工短缺是不切實際的,事實上現在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今年省里要求向城鎮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120萬,壓力不小。”
省統計局的分析表明,根據目前我省的農業裝備水平等因素測算,全省至少有100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即使每年轉移100余萬,差不多也需要10年時間。
李瑞明分析說,企業招工難根源于以下幾個環節:首先是勞動力價格太低,去年我省農民工在城鎮從事二、三產業的平均月收入分別是791元和625元,和長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制造業發達地區的勞動力價格相比偏低,其中一些企業的薪酬標準甚至停留在10多年前的300—500元;其次是用工缺乏長效機制,企業招用農民工不繳納社會保險,農民工最終靠農村土地解決生老病死;三是企業工作環境差,農民工進城很多從事一些又臟又累的活;四是企業沒有針對農民工進行有效的適用性培訓。據了解,由于勞動力價格偏低、用工不規范等原因,我省流向省外的農村勞動力正逐年增多,僅去年一年就流向外省40多萬人。此外,農村稅費逐步取消和種糧補貼等政策的實施,也吸引了一部分農民返鄉務農。
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大批農民進城務工,而很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又不愿進城務工,李瑞明因此認為:現在已經到了提高農村勞動力價格的“節骨眼”,企業要想把農民吸引到城里來,只能靠提高勞動力價格。從另一方面看,較低的勞動力價格,對企業的發展也是有害的———勞動力價格過低會增加企業“惰性”,依靠“人海戰術”而不是提高生產技術來提高生產率,從而影響生產技術的升級換代,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記者 周學澤 報道 本報濟南訊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