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實施以來,房地產市場上的小道消息不斷,媒體對房價漲跌的分析,如同對央行加息的揣測一樣———一天一個說法,讓人們摸不著頭腦。
對于房價走勢的預期,不同的利益人群,自然有不同的希望。房地產商總是說,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建一片少一片,房價要漲、漲、漲;消費者則認為,再往
上漲,有誰買?房價已到市場飽和點,要跌、跌、跌;而在投資者看來,最好是,漲漲落落,低買高拋,才有得賺。
那么,地方政府怎么看?與前一年公開歡迎溫州“炒房團”來提升房價的直白不同,多數地方政府的說法總是中性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筆者所理解的“平穩健康”是,市場不要大起大落,讓房價回歸到理性價格軌道上,正確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地方經濟發展、居民收入增長相匹配。
但是,梳理媒體報道的各地一些與房地產業相關的政策,筆者對自己“平穩健康”的解釋產生懷疑。
在南京,地稅部門新近出臺一項政策。《東方早報》報道說,該政策規定,對出售自有住房前后一年內,按市場價格再購房的市民,其出售原有住房應交納的個人所得稅,可全部或部分免稅。
與此同時,南京正進行著一場大拆違行動。這場為迎接明年第十屆全運會而推開的政府行動,計劃用4個月時間完成拆違任務。據《南京日報》報道,當地專家分析,南京每年因城市化進程新增購房需求約200萬平方米,今年,南京房地產市場的一半需求有望通過拆遷拉動。
在蘇州,該市建設局對處于僵持狀態的房地產市場提出多項應對措施,比如政府調度有一定調控權的投資公司、商業銀行,解決一些“開發前景好”的房地產項目融資問題。《江南時報》評價,一系列“托市”措施“招招精準”,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一旦實施,對蘇州房地產走勢的影響不可低估。
在杭州,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杭州要暫停20%房產個得稅”的消息塵埃落定。9月1日始,實施了8個月的對二手房交易征收20%個人所得稅的政策被暫停。
在武漢,繼減免購房契稅的優惠政策后,該市又出臺了與南京市相似的換購房可減免個人所得稅政策。
……
這些政策,怎么看也像是在刺激樓市上行。正在買房路上攀登的買房者,剛想停下來,喘口氣,剛剛又看到了售樓小姐的笑臉,漸漸找回“做上帝”的感覺,又開始緊張———這風究竟往哪個方向吹啊?
不管風往哪個方向吹,購房者的荷包并不會因此被吹得鼓起來。市場消費能力并不會因投資熱情的無限膨脹而增長,否則,就是泡沫。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的出臺,正是因循這個淺顯的道理。
宏觀調控之后,房價增幅正逐漸放緩,相當多城市的樓市處于膠著狀態———買方和賣方都在“僵持”。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讓市場顯現真實需求,讓真正有實力的房地產企業脫穎而出。在宏觀調控政策收到成效,市場自我調節也在發揮作用的時候,地方上采取任何行政措施干預市場,在我看來都不夠明智。
經歷了前兩年樓市大漲,許多地方不習慣停下來。曾經被長長的購房隊伍“包圍”著的房地產商,不習慣登門拜訪;曾經大干快上的城市工地,不習慣安靜;曾經因房地產增長帶動而昂揚向上的經濟指標,不習慣平穩向前。但不管習慣與否,各地房地產業必須遵循國家大的發展規劃,利用宏觀調控機遇,緊一緊這列快車車輪上的螺絲,并及時添油加水,更換更先進、完善的程控設備。否則,就有因動力過度透支而偏離軌道的危險。
房地產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顯而易見,但是,它不能代表城市發展的全部。國家宏觀調控措施本身也是一邊控、一邊調,對那些仍屬于“短腿”的服務業、旅游業等第三產業,還是鼓勵、推進的。
筆者注意到,有些城市,比如青島,借舉辦2008奧運會帆船比賽之機,提出將青島建設成中國乃至世界上知名的“帆船之都”,發展旅游、休閑、運動、會展產業。如果我們的城市能更多發掘新經濟增長點,不要總是聚焦于房地產業,這才能給房地產業、給城市一個“平穩健康”的未來。
特約編輯:宋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