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31日電(記者季明)從9月1日起,上海50多所中學的初三學生將會領到一本全新的語文教材,課本中第二單元的主題定為“愛情如歌”,其中收錄的3篇文章、4首詩歌全都圍繞著這一青春期的“敏感”話題展開。
這個上海初中教材中首次設立的“愛情單元”,包括蘇
霍姆林斯基的《給女兒的信》、普希金的《致凱恩》、舒婷的《致橡樹》、蘇童的《老愛情》、節選自《簡愛》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因為我們是平等的》、公劉的《只有一個人能喚醒它》以及秦觀的《鵲橋仙》。
“把這么多描寫愛情的名篇名作集中在一個單元,不是嘩眾取寵,而是為了讓教材更貼近中學生的身心發展,幫助他們了解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本冊語文教材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范守綱教授說。
范教授說,當前中學生幾乎天天都可以從影視、網絡、書報等傳媒中和他們的日常生活里看到愛情,但大多數的家長和教師對這個話題卻又諱莫如深,即使談到愛情也往往從負面的“早戀”角度邪惡化愛情。與其讓這些正在發育的孩子們因好奇又缺乏正確引導而誤入歧途,不如讓世界名家的經典話語幫助他們走過這段“躁動期”。
“愛情如歌”單元在編排上可謂煞費苦心,《給女兒的信》說明愛情是崇高而不盲目的情感,《致凱恩》則是對愛情的謳歌,《老愛情》體現了愛情的忠貞和相濡以沫,《致橡樹》和《因為我們是平等的》則強調愛情應當是平等的。
在開學之前,華東師范大學第一附屬初中語文教師高征國用《給女兒的信》給孩子們上了一堂實驗課。這些15歲的“小大人”在拿到教材后十分驚訝,彼此面面相覷,都對課本中出現“敏感”話題感到新奇。隨著教學的進行大家才恢復平靜,感到今天所學的課文與過去沒有太多區別。
對于課本中出現的“愛情將成為賦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類世代相傳的紐帶”之類的話語,家長們的反應不一。有些家長認為這樣的內容說出了自己不好意思說的話,但更多家長還是擔心這些對愛情的謳歌會不會讓自己的孩子早戀。
“就目前的社會而言,要在比較寬松的條件下談論愛情,不是光老師和學生就做得到的。”高征國老師說。(完)
特約編輯 徐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