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交10萬元就不發錄取通知書的北航廣西招生丑聞,被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曝光后,民眾嘩然,一片譴責之聲;接著西安科技大學要求考生以2萬元換取錄取通知書(《華商報》8月19日)等丑聞相繼被揭。在一系列的招生索錢事件背后,所暴露的正是目前學校招生工作中多年來一直在運行的潛規則。
中國現階段的教
育資源非常有限,高等教育尤其是優質教育依然處于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在國家教育投資有限和所謂“教育產業”的大旗下,許多教育機構都在一定范圍對屬于“擴招”的學生實行收費政策,所收取的費用可用“贊助費”或其它合適的名目進行,用于改善自身的辦學條件,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等等。而在“贊助費”的背后,則是招生工作中的公正缺失。
比如錄取過程中的考生調檔比例,目前學校都有一個最低調檔線,考生的成績只有達到最低調檔線的,地方招生辦才能夠按照學校實際錄取人數120%的比例由高分到低分向招生學校提供考生檔案,使招生者能夠在一定范圍內發揮靈活性和自主性。但是,在缺乏有效監督機制、招生人員的道德自律又極差的情況下,提檔范圍的擴大必然伴隨著腐敗的幕后交易而擴大。于是,就出現了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許多考生家長通過各種關系直接或間接找到相關的領導或招生人員,告知其子女的成績、考號等資料。只要這個考生被提檔(哪怕是最后一名),招生老師就有權力將其錄取。當然,名義上是這個考生有某某方面的“長處”,而所謂“特長”也不公之于眾。另一種情況就如此次廣西招生事件中的李姓家長,為了使成績尚差6分的孩子進入北航,就通過找關系進行活動,并以交10萬元為代價作為錄取的條件。而這兩種情況所反映的都是不公正的問題,即金錢和關系,依然在招生錄取中起著作用,某些考試成績已經上線或與補招學生成績在同一水平的考生,因黑手的操作或支付不起學校的要價而被無情地封殺了。
這種現象,不止在大學招生中存在,重點小學的招生、重點中學的初中和高中的招生都存在。只要每年一到招生時期,無形中也就是某些教育界人士發財致富的好時期,以國家的教育資源為本錢,以學生為商品,大敲學生家長的竹杠,只賺不賠的無本生意就這樣在“教育產業化”的旗號下形成了。
招生潛規則的流行一方面是因為教育資源的短缺,另一方面是因為招生錄取過程缺乏必要的透明性,黑箱操作,缺少或干脆沒有外部的社會監督,決定許多考生命運的事情往往掌握在極少數招生大員手里,從而使招生指標很容易成為某些人的斂財工具。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招生丑聞已超出了個人腐敗的范圍,成為制度上的腐敗;它同招生教師個人人品的好壞,是否極端貪婪固然有一定聯系,但沒有決定性的因果關系;從根本上看,它是目前中國的具體國情和現行政策的產物。(杭州
趙海榮)
特約編輯:
wgly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