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一個曾經辦過“黑”考研輔導班的自稱王石的男子為了警醒他人昨日(28日)向記者抖出猛料:“在我們眼里,非法中小學輔導班只是小兒科,他們一個假期的收入有時還不如考研輔導班一個‘名師’一節課的收入。輔導班一個‘名師’的年收入過百萬,而大黑班在一個地區的年收入就過千萬。”
王石說:“我辦了4
年非法考研輔導班,賺了不少錢,但是現在已經不干了——我的良心還沒有完全泯滅,我不愿再欺騙幼稚的大學生了。我要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披露考研輔導班的種種內幕,讓大學生警醒。”
一筆賬
一個考研生至少掏出3000元
報名費、資料費、考研班費(不含專業課班)、春季基礎班、暑期班、秋季強化班、考前沖刺班、考前點題班、專業課班、房租費(主要指外地大學生)、伙食費、交通費……平均計算,每個考生花在考研上的錢至少3000元。
一個講課“名師”年收入過百萬
“2000年,名師每個課時是2000元,2001年,漲到了2500元。幾年前,名師的課時收入就以‘人頭’來確定了,也就是說,聽課的人越多,名師的收入也越高。現在名師講課很多時候都在大禮堂,一般情況下都有1500名學生,這樣名師一個課時的收入至少是一萬元。而且名師同時受聘五六家輔導班,他兩個周末可能收入4萬元。這樣,他一年掙100萬是很輕松的事。即使名氣一般的老師,也能賺40-50萬元。當然年收入過百萬的名師基本上是北京的。”
一個大“黑班”年收入過千萬
2001年有60萬考研生,考生們消費了15個億;2003年有80萬考生,消費20個億;根據不完全統計,2004年突破100萬大關,消費25個億,而2005年的考生肯定不會少于今年——考研的熱潮讓考研輔導班成為最大的贏家。那么,輔導班的利潤有多大?王石說:“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大型的合法或者不合法的輔導班一年在一個經濟發達地區的收入都會超過1000萬。”記者曾采訪過北京某考研輔導集團,該集團市場部經理驕傲地告訴記者:“我們公司去年在武漢的收入就有3000萬。”據了解,該公司在沈陽、大連均設有分支,至于他們姓“黑”還是姓“白”,記者近日將與沈陽市社會力量辦學管理辦公室揭開謎底。
騙術揭秘
第一招:海吹
王先生說,教育培訓市場的混亂固然和商業化炒作有直接關系,但和學生的投機心理也有很大關系,很多學生報名時缺乏理性的思考和選擇,誰能吹就信誰,誰的名氣大就跟誰。
這樣防騙:“幾乎所有的欺騙手段都抓住了大學生的投機心理和急功近利心理。”王石說,防止被騙,只有徹底拋棄這些心理,因為想考高分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另外,辦考研培訓班是有很多規定的,比如在注冊所在區有常住戶口,辦班人有副教授、副研究員的職稱;50萬元注冊資金;有固定的場所,且有500平方米教室;有固定的教師。拿不準的可以到當地社會力量辦學管理辦公室去咨詢,一查就知道哪個是假的了。”王石強調,有些輔導班在當地工商部門注冊的是“教育咨詢”,但是卻辦起了輔導班,“這同樣是非法的,而且沈陽就有這樣的輔導班。”
第二招:打“名校”牌
幾乎所有的考研班都打著高校的牌子,其中包括一些名校。而“實際上,從2001年開始,高校陸續注意到各種培訓班給學校聲譽帶來的損害,并開始著手整頓,現在很多考研班與高校已經沒有任何關系。”
這樣防騙:“別看廣告,看療效,用趙本山的這句話就可識破騙人的伎倆。”
第三招:請“名師”助陣
“學外語,找××”,“數學考高分,要找×××”,這是流傳在各大高校考研一族間的順口溜。
這樣防騙:不迷信名師。一些培訓班往往打出“名師”的旗號吸引生源,在正式上課時卻以“老師生病”等各種理由臨場換人,其實,“即使是名師也早已名實不符了,你見過真正的名師為輔導班忙碌的嗎?”王石透露,北京曾有一個“名師”因為忙著在各地考研輔導班奔波,結果在學校年終測評中不合格,由博士生導師降為副教授,“這樣的人還能是名師嗎?”
第四招:用押題、過關率下套兒
“某老師押題率98%”、“有了某老師的輔導,本學科的過關率高達90%”……這是考研輔導班的廣告中最常見的語言,一些“名師”也熱衷于向學生吹噓自己的押題率和通過率。
這樣防騙:“考試出題是按照考試大綱出,老師講課肯定是按照大綱講的,但在統計押題率時,凡是考題和講的沾邊的,就都算押中了。”王石說,如果你聽信98%的押題率,不如去買一本考試大綱,它的押題率是100%。
(特約編輯Real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