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市場上的政府、賣方和買方,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圈,越運行越順暢,慣性越大,并產生了巨大的離心力:非我族類,不得進入;進入者,甩它出去。一位長駐上海的同事近日回京匯報工作,順便向我大吐苦水:上海好哇,但是房子太貴了,他已經連妄想都沒有了,上海遠郊——類似北京昌平、平谷這
樣的地方,七八千塊也很平常。我問,那上海人買得起嗎?他說,上海本地人買的很少,都等著拆遷、或是買政策優惠房,或是住廉租房。我又問,那都是誰來買這么貴的房?——說實話,身在北京,我覺得四五環的位置,四五千塊的單價已經不低了;而且從京城的媒體來看,沒有誰敢隨便就說北京的房價低的;但在上海,市內房價低于1萬塊,真就有人大張旗鼓地說房價跌啦!同事的解釋言簡意賅:上海太繁華。
繁華的地方總是讓人心生向往:前不久溫州人去了,現在是臺灣人。
臺灣人認為,和臺灣地區相比,上海房價還不高,還有上漲增值的空間,而且地理、風俗與臺灣相近,宜居住宜投資。溫州人去的時候多半也是這么想的,可是沒多久就因“購房團”事件被趕了出來。當然,臺灣人不同于溫州人,臺灣人是以實業進入為基礎,再加上一些政治因素,上海應該會力保其投資無虞。
但是我對臺灣人遷滬的理由有些不以為然。上海房價高,但和香港、紐約等地還是有差距的。如果按臺灣人的理論,身處更加繁華之所的華人華僑也可以把上海當作“第二居所”,因此類推,在上海成為世界房價最高的城市之前,它有理由一直漲上去。其實我只是擔心,房價是由市場決定的,如果上海的持續繁華導致遷居的人數持續上升,導致房價的持續高漲,縱使有政府提供的優惠住房,“上海”也難免使人陡生畏懼。
言歸正傳,房價不斷攀高無非是因為上海這個城市太惹人喜愛。首先是市場環境相對成熟(上海總是敏銳地把一些有不良苗頭的市場活動盡早規范,如期房禁轉),進而成為諸多改革措施的試點地區(如房地產證券化就以上海分行為試點)。其次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做得比較到位,違法拆遷也好,房產糾紛也罷,從上海傳來的此類新聞少之又少,而與之相應,倒是法律法規的屢屢出臺在中國絕對屬先行者的地位。第三,上海人、也就是普通的消費者,消費行為之理性、之細膩、之較真兒,在國內還無出其右者,這迫使開發的市場環境更加純粹和潔凈。至此,市場上的政府、賣方和買方,形成了一個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圈,越運行越順暢,慣性越大,并產生了巨大的離心力:非我族類,不得進入;進入者,甩它出去。
北京和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兩個城市,總愛放在一塊兒比較。上海的報紙看得不多,北京的報紙看得不少。現在除了正在炒著商鋪的冷飯外,北京說得最熱的業界話題當屬“收房怎么這么難”。今年、特別是七八月份,是北京樓盤收房的集中時期,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業主成了主角,他們開始充分利用自己的武器,維護應有的合法權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某小區居然告贏了市規委;許多開發商也盡可能地加強與業主的溝通,相關各政府部門也在嚴格對相應審批的管理,一切都在朝著更加合法合理的軌道運行。應該說,北京正在努力讓市場上的政府、賣方和買方形成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圈。
我認為,上海樓市憑借高度的市場化,它紅得有理,值得學習。
特約編輯: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