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黃海邊上的青島,與隔海相望的韓國有著一衣帶水的歷史淵源。
如果以當代中國開放發展為背景審視青島與韓國的經貿及各項友好關系,我們會清楚地看到,從1988年第一家韓國企業來青島投資建廠到2003年的15年間,青島已成為目前韓國在中國投資最多的城市
,現已登記注冊的韓國企業累計達到5500家左右,實際投資超過50億美元,韓國投資在青島對外開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和所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
作為對過去15年對韓招商工作和各項交流的大檢閱、大回放、大總結和大動員,將于今年7月3-9日舉辦的首屆韓國周,無疑將對青島乃至山東發展對韓關系,承接更大規模的韓國產業轉移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就在"韓國周"舉辦前夕,記者專訪了青島市外經貿局負責對韓工作的副局長孫恒勤。
"韓國周"的承前啟后意義
說起青島舉辦韓國周的緣由,"老韓國"孫恒勤先是賣了一個"關子",他告訴記者,就在今年的1月25日,韓國一個大黨的議長帶著三星、現代等大企業集團的社長來青島考察訪問,前后僅一天時間但感觸很深。回到韓國后他對新聞媒體說,如果韓國的政治家、企業家不了解這么一個城市的話,是不應該的。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城市?早上坐飛機去,下午就可以回到我們的國家,只有1個小時的飛行路程,并且跟我們國家這么密切,經濟又如此充滿活力,如果不了解這么一個城市的話,韓國的政治家和企業家是不稱職的。這位議長的話充分道出了青島與韓國之間一衣帶水的近鄰關系,而經過十幾年的經貿往來,青島與韓國的各項關系更加密切,作用更加突出。
所以,青島市政府與韓國總領事館共同考慮并決定,將于7月3日-9日舉辦一次韓國周活動。這次的韓國周將主要突出兩個主題,一個是青島是韓國人在中國投資創業和居住生活最適合的城市,另一個是韓國是青島經濟文化和經濟合作最重要的伙伴。而在具體活動上,青島將在市級層面上推出經貿交流、文化交流、文體活動三大板塊,計40余項活動。除此之外,將在12區市和保稅區舉辦分會場,準備邀請將近1萬名韓國客人到青島。活動期間,不僅邀請青島的姊妹城市和友好合作城市如大邱、仁川、漢城、釜山等城市和韓國5大經濟團體協會人員來青,還將邀請中國國內的韓國企業代表1千余人前來參與。
作為首屆韓國周,青島為此安排了大量的文化、體育等交流活動,同時還將總結和表彰一批韓國人和韓國企業,表彰他們在過去十幾年間對青島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與以往搞活動就是拉項目的做法不同,本次韓國周,青島的主要思路是通過活動創造氣氛,借此推動青島與韓國各項事業交流的大環境建設向深入發展。
如果從更深層次意義看韓國周的話,大環境建設的意義將直接關乎招商韓國的層次、水平和規模等,關乎半島制造業大局。縱觀15年來青島的軟環境建設,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主要是通水、通路和通電;90年代是想辦法能夠就醫和上學;而到了21世紀是講大的投資環境創造。
大環境建設十分重要,這比單純引進一個項目更重要,大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投資者對一個城市和地區的認同感,尤其文化的魅力更具有吸引力。因此,青島市的立意和思路非常正確,即把原先簡單處理外商投訴、辦理項目一條龍等個別服務,變成大面積服務,應當說這是一個很大變化。
15年,讓我們感動什么?
韓資的大規模進入,是青島開放成果的具體體現。
從1988年起,韓國投資青島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1992年前,投資項目多是玩具、箱包類、服裝等加工類小項目。而從1992年至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的幾年間,韓國企業可用大舉進軍來形容,鞋類、集裝箱、紡織、電子等韓國大項目紛紛來到青島,來得也非常早。在金融危機過后至今的第三階段中,最大的變化在于韓國大企業以開拓中國市場為目的進入中國,這也是青島對外開放歷史上的一大變化。
如果2000年前韓國企業是以利用青島港口優勢和人力資源做加工貿易出口的話,在這之后,韓國投資明顯轉向以中國市場為主的大企業投資。僅2003年,青島就批準了4個過億美元的大項目,像投資3.8億美元、年產70萬噸的LG芳烴項目,這是青島歷史一次性批準的制造業最大項目。其它的還有2002年批準的一期工程就達1.8億美元、生產15萬噸不銹鋼板的浦項制鐵項目,還有LG手機項目等。
沿著歷史的脈絡不難發現,青島承接韓國產業轉移包括正在建設的半島制造業基地,每個階段和每個時期都有它的內容,現在看得清楚,上個世紀青島承接的多是玩具、服裝、家電電子、集裝箱等,而從現在開始承接的就是它的重化工業,包括LG、浦項制鐵、高麗制鋼、造船等,無一不是體現了一種大的變革趨勢。青島的所作所為恰恰體現了建設半島制造業基地戰略要求,而且青島的內容更加具體。正因如此,青島要借本次韓國周再動員之際,青島更應在國內許多省市激烈競爭的趨勢中發揮自身優勢,把承接韓國產業轉移的這篇文章做好。
最近還將有一個非常大的舉動,青島正在積極引進韓國造船項目。眾所周知,韓國和日本是世界兩個大的造船國家,2003年他們的造船規模達到世界的70%。去年以來,韓國造船企業紛紛到青島考察訪問,有的已經很有眉目。如果這些造船項目落戶青島,同樣會給青島的產業結構提升帶來很大變化,加上已經落戶青島的一些大的制造業項目和正在洽談的大項目,青島實現從輕紡城市向大工業城市轉變的夢想為期不遠了。為此,韓國的有關人士猜想,如果青島大造船項目確定并形成規模,將會改變青島的經濟版圖并影響世界的造船業。
從貢獻度的角度上講,15年來,韓國企業給青島創造了近30萬人的就業,青島出口的前20位中,有10家以上是韓國企業,過億美元的企業有4家。不光如此,這些韓國企業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以青島近郊發展為例,萊西的李權莊鎮原先是一個純粹的農業鎮,而一家叫泰光的韓國制鞋企業在1994年落戶該鎮后,改變了李權莊鎮的面貌。它的一個項目帶動了隨后的5個項目進入該鎮,現在該鎮財政收入的80%都來自于泰光的貢獻,泰光每年上繳稅收多達5、6千萬元,所使用的職工多達1.1萬人,而它在2003年的出口也讓人驚訝,達到1.5億美元。
除此之外,韓國企業大規模進入,其成效不光體現在就業、稅收、產業升級等方面,在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韓資企業的貢獻同樣功不可沒,像泰光等企業的捐資助學、助殘幫扶等行為深受當地人的尊敬。
在以商招商方面,韓國企業家的精神也讓人感動。膠南有一家叫振亞玻璃的韓國企業,總經理姓尹,曾擔任過韓國協會的會長。膠南市每次到韓國招商,他都要自費趕到韓國幫助介紹青島的投資環境,應當說,他所做的這些事情都超出了作為一名企業總經理的范疇。這次的韓國周,他又一次站出來,要邀請韓國的三星、LG等大企業社長來看看青島的變化。
超越歷史的眼光聚焦
就總結和回顧而言,15年來,青島歷屆市委市政府都把對韓國的招商引資和對韓國的交流,一直放在工作的重要地位,這個戰略非常正確。今天說來,在中韓兩國建交前,青島市委市政府就率先走出去,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意義的歷史貢獻。
在對韓招商引資過程中,青島比全國其它城市有幾個非常先進的地方。如在獨資問題上,青島95%以上韓資企業是獨資企業。今天搞獨資企業已經算不了什么了,但在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初,在中國搞獨資企業非常少見,而青島卻大量搞獨資企業應當說非常有遠見,因為當時存在外資平衡的問題,還有中方控股問題等,可以說,在當時體制并不清晰的狀況下,青島的思想解放非常超前,正因如此,為后來韓資企業大規模進入青島奠定了很好基礎。許多十幾年前落戶青島的企業今天依然茁壯成長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另外,青島市委市政府用戰略眼光解決的幾個大問題值得回顧。如20世紀90年代前期的"村村冒煙、戶戶點火"非常正確,當時沒有工業園區,青島廣泛發動鄉村近郊把閑余勞動力利用起來并使之走向工廠,解決了大量勞動力就業的問題,這是帶領農民致富非常捷徑的辦法。而90年代后半期,青島又非常及時地發展了園區戰略,把韓國企業及時引進園區并使之不斷配套。
在值得回顧中,青島市委市政府始終不渝關注和致力于對韓國企業的環境建設更是可圈可點。比如海上通航,首先解決了飛機通航之前的交通問題。在飛機通航上,青島積極爭取了跟漢城的直接通航,后來又爭取了跟釜山、大邱之間的通航。一個城市跟一個國家的3個城市通航的情況,在國內來講很是少見。而1994年最早在青島開設的韓國總領事館,為青島后來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吸引韓國投資企業,客觀上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尤其這兩年,青島更是把對韓國招商當成開放的重頭戲,特別在大項目跟蹤上,先后成立了若干團隊招商,針對韓國大企業和大經濟團體進行專業化招商,成效十分顯著。
如果過若干年再回頭看首屆韓國周,相信它的推動意義,必將載入青島與韓國新世紀的發展史上。(唐志軍)
責任編輯:趙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