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5月11日電 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驗票進入第二天,整個驗票過程大體平穩,同時在全臺各地均發現了許多“選務疏失”,并查驗出數量不等的“爭議選票”。
據悉,有關“選務疏失”主要包括,領票數與實際投票數不符;選票封存有瑕疵;選票短少或與所謂
“公投票”錯置等。而“爭議票”則集中在“有效票”與“無效票”的認定方面。
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3月20日揭曉后,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作為參選的一方,認為選舉不公且疑點眾多,即以參選的另一方陳水扁、呂秀蓮為被告,向島內司法機構提出“當選無效”的訴訟,并要求全面驗票。臺灣司法機構受理此案后,裁定于10日起開始對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選票進行全面勘驗,驗票由島內地方法院執行,原被告雙方的律師代表參與,對選票的勘驗預計到19日完成,雙方律師代表在此期間提出的“爭議票”不得向外公布,封存后交由司法機構最后裁定。
由于此次驗票受到島內各方的關注,國親聯盟和民進黨團作為當事的雙方,在首日驗票后都通過不同方式向外界透出各種信息。國親聯盟方面認為,選務缺失比預想的嚴重,而這只是第一步的查驗,驗票結果還要交送司法機構判決,才能得到最后的驗票結果,作為“當選無效”和“選舉無效”訴訟的證據。民進黨律師團發言人則表示,“看不出會有兩萬張‘爭議票’的跡象,因此不可能翻盤。”
據島內媒體報道,此番要查驗的選票總數逾1600萬張,而驗票首日全臺各地查驗了約230多萬張選票,雙方律師私下粗估其中“‘爭議票’約有6000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