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在中國高等院校中,曾被認為是改革先鋒之舉的定量考核,卻受到了越來越激烈的批評。在此間召開的兩會上,第十屆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陸善鎮尖銳地說,假如陳景潤被量化考核,他很可能無法在解析數論方面獲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把200多年來人們未曾解決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大大推進一步。
陸善鎮說,陳景潤在十年內沒有發表過一篇論文,而且其最重要的論文也是發表在國內學術刊物《中國科學》的英文版上。按照目前的評價標準,陳景潤既不可能當上教授,連工作可能都會成問題。
強化量化指標的后果是,浮躁之風盛行,急功近利的行為越來越突出。陸善鎮說,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科學研究是需要沉下心來的,考核的壓力使一些師生把精力用在發表文章而不是研究問題上。
陸善鎮在當校長時,一位博士研究生出國進行聯合培養,在第5年才發表了一篇論文,卻引起國際數學界的轟動。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說,簡單化地進行定量考核,是當前高校粗放型管理的典型表現。
清華大學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總編輯萬錦堃透露說,他們最近向清華大學遞交了一份《中國學術期刊引證報告》,提出“綜合評價梯度”的概念,建議考核研究成果不再以是否在核心刊物發表為依據,而通過綜合考察論文的被引用次數、網上下載率等指標,進行更科學的評價。
陸善鎮說,更根本的問題是形成良好的學術評價機制和氛圍,遵循國際通用的同行評議、匿名評審等手段,使判斷更加接近客觀和真實,更有利于激發學者的研究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