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象吉
口堂
口堂
口堂
地打起鑼來。俗話說,鑼鼓響,腳板兒癢,鄉親們聽見頭子戲打臺了,就撂下手里的活計,抱著孩子扶著老人,腳跟腳地就來了。此時,老祚大爺端坐在帷幕里的木凳上,估計人上得差不多了,就鑼聲一煞,先來一段自編的開場白,無非是些過年的吉慶話,接著就開戲了。他兩手的食指頂著人物的腦袋,大拇指和中指充當人物的兩只胳膊,配合動作,嘴里念念有詞,哼唱不停。有時嘴里還塞進不同的哨子,模仿出雞鳴狗咬馬嘶狼嚎。他的兩腳踩著類似杠桿般的機關,控制著鑼鼓和大鈸等樂器,演到熱鬧處,一米大小的臺口上,真是鑼鼓喧天、槍棒齊舉、殺聲一片了。
老祚大爺也很會迎合老少爺們的心理,唱一出武戲,再來一出文戲,中間還插一段像《豬八戒背媳婦》等鬧劇,只惹得大伙兒笑聲不斷。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孫悟空,它拿著一根金箍棒,和老虎大蟲搏斗,和牛鬼蛇神比武,棒子落處,砰然有聲,表現出孫悟空敢打敢拼的大無畏精神。大爺的小兒子升兒有時也幫著打打鑼遞遞道具,盡管我們很要好,可當我問起頭子戲的一些蹊蹺處,他總是狡黠地笑笑,諱莫如深。
這種一擔子就挑了的頭子戲很不容易表演,它不僅要嘴巧手巧記憶力好,更重要的是,還要熟悉樸素的民間文藝和具有出口成章、隨機應變的能力。據說,頭子戲在祚大爺手里已有了很多改進,為了“能見幾朝人,增知千古事”,他的木偶頭部可以任意拆換,頭飾也可隨時戴脫,這樣,舞臺上人物的變化就豐富多彩了。只可惜他的這種技藝后繼無人,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隨著祚大爺的離世,家鄉的頭子戲就再也看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