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2月14日電中國農業大學植物基因工程博士劉紅霞在14日舉行的2004年全國人才交流大會暨第四屆高級人才洽談會上對記者說,求職的歷程讓她從心里完成了從精英學子到大眾化的普通勞動者的觀念轉變。
劉紅霞在青海省人才招聘的攤位上留下了她的簡歷,她說,她是甘肅人,喜歡西部,尤其是青海很美,如果那里有能發揮專長的單位,她說并不想擠在北京。她認為,高等教育不僅讓人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對社會的適應性。受教育而就不了業,就算不上人才;如果是人才,不就業更是浪費。只要擺脫掉“大城市、高薪水、舒適崗位”等想法的局限,作為高素質人才就業空間還是很大的。
全國人才流動中心主任何憲說,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不是我們的大學畢業生太多了?目前,我國從業人口中具有各類大專以上學歷的僅占5%,而1998年工業發達國家為26%。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能說我國的大學畢業生飽和或供大于求。所謂就業難,主要難在大城市、機關、國營的企事業單位、外企等;而在大城市之外,以及許多發展迅速的民營經濟領域,和廣大的西部地區,人才匱乏的現象仍很明顯。
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擇業指導處處長曹殊在高級人才洽談會上為在場的求職大學生指點迷津時說,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自2001年進入急劇增加階段,而社會就業崗位相對穩定,高校畢業生就業進入了“就業大眾化”的階段。所以,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必須順應時代要求,樹立大眾化就業觀。他說,目前大學畢業生社會需求有4個趨向:掌握高新技術設備使用技能的生產第一線應用型人才;在高新技術領域的“高級藍領”;軟件、網絡公司等新興產業公司的實施操作的員工;金融保險、各種咨詢服務業、中介機構等以知識和高科技應用為特點的現代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