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xiāng)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游勝地,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墻上掛上一斗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
斗笠起始于何時,已不可考,但《詩經(jīng)》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所用。《說文》中提到一個“簦”字,意為竹篾編的有蓋有柄的遮陽擋雨的器具,而有蓋無柄的則稱之為笠,又叫笠帽。俗語稱之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斗笠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織而成,有尖頂和圓頂兩種形制。講究的以竹青細篾加藤片扎頂滾邊,竹葉夾一層油紙或者荷葉,笠面再涂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兩層竹編菱形網(wǎng)眼組成,中間夾以竹葉、油紙。“或大或小,皆頂隆而口圓,可芘雨蔽日,以為蓑之配也”(《國語》)。古詩文中,故常蓑笠并用,“圓笠覆我首,長蓑披我襟”(唐•儲光羲《牧童詞》);“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斗笠,又名箬笠。“楚謂竹皮曰箬”(《說文》),即以竹皮編織的斗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張志和《漁父》)。有的斗笠,以葵葉鋪陳笠蓋,因而稱之為葵笠。有的則以筍殼夾于竹篾中,“筍皮笠子荷葉衣,心無所營守釣磯”(唐•高適《漁父歌》)。
在武俠小說,斗笠常為高人手中的武器,往空中一擲,旋轉(zhuǎn)飛行,直奔對方頭頸,使讀者嘆為觀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