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原
如果你去朋友家作客,你能空著手登門嗎?我想不能,即便是高山流水般的知音相會,也免不了脫俗,尤其是三五好友在節日假期里相約某一哥們兒家聚餐,你更不能甩著十根胡蘿卜帶著老婆孩子大模大樣地敲開門坐下來大快朵頤了。若是你提著一捆大蔥登門又如何呢?我想象不出,但有一點我相信,若是你提著一捆大蔥來我家,我肯定更愿意你提著一斤沉甸甸的刺參順手放在廚房門口。當然,這是對我這樣的俗人來說。若是名人大家那就另當別論了———話說北京的一群文化名家相約在漫畫家丁聰家聚餐,每人貢獻一個菜,“玩家”王世襄帶來了一捆大蔥,他亮出的手藝就是做了一盤紅燒大蔥,據說在大家帶來的菜中他做的大蔥拔得了頭籌。名家就是不同,就連名家做的菜即便是下里巴人的大蔥,居然也色香味俱全。再如汪曾祺的炸醬面和紅燒肉,也不難在一些大小文人的回憶里讀到難忘的滋味。
若只是一般人的聚餐和飲食也就沒有了可助談興的趣味,袁枚的《隨園食單》和梁實秋的《雅舍談吃》那都是文人名士的做派,到了汪曾祺的《四方食事》和阿成的《胡地風流》,以及沈宏非的《美食主義》,雖談的仍是天南地北的吃事,但也因了描寫者的作家身份和寫作立場而有了異曲同工的文化含量。與所謂“八大菜系”的正宗菜譜不同,正是這些關于“故鄉野菜”之類的回憶,構成了獨樹一幟的飲食文學,即便只談一道菜的燒法,唐魯孫的“菜譜”也和名店廚師的不同,前者是唐老先生晚年在臺北有滋有味的回顧———老北京的吃喲,而后者只是一道或復雜或簡單的炒菜工序。飲食文學更突出的是文學,為的是大飽“眼福”而非“口福”,吊起的是你的胃口,就像王世襄的那捆大蔥,即便告訴了你做法,你能吃出“口!眮韱?換一個角度,“人如其食”,從這些大家名人的日常飲食里,不是也能讀出他或她的“傳奇”嗎,何況,還能照著他或她的餐桌上的“菜譜”按圖索驥呢!皳Q一個角度”,便是周芬娜的這本《品味傳奇: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
在時下車載斗量談吃的書中,周芬娜的《品味傳奇》獨出心裁,其特點就在于將“驚才絕艷的名人與庸俗油膩的人間煙火相連”。與那些回憶之作不同,周芬娜先確定了目標,就像一個挖井人,勘察好了地點,便埋頭挖起來,直到井底汩汩冒出水來。她以美食為主題,結合名人、歷史、文學和山水,提供給我們一張獨特的江南名人美食旅行地圖。之所以說“江南”,是為了說該書作者的尋訪名人飲食行蹤只是局限于南方的幾個省市———上海、浙江、江蘇和廣西。盡管如此,內容仍是琳瑯滿目,譬如“上海篇”,主要有杜月笙與上海本幫菜、徐志摩與上海素齋、宋美齡與上海點心等,“浙江篇”則是郁達夫與杭幫菜、魯迅與紹興菜、梁實秋與寧波海鮮以及蔣介石與奉化菜,等等。用印在該書封底的廣告詞說,“透過餐桌上一道道香氣四溢的美味佳肴,提供讀者一個了解這些古今風流人物的有趣角度,比起單純的名人傳記或美食評論,更加引人入勝。”是否更加引人入勝,我不敢說,但有一點,若是將來有機緣到“江南”一游,我愿意隨身攜帶著這本“名人美食指南”。
說來有趣,當年魯迅先生并沒有像后來與之決裂的弟弟周作人那樣專門寫過紹興的美食,譬如周作人曾寫過《故鄉的野菜》、《趣話美食》等,而魯迅的作品中提到家鄉飲食的也只是寥寥幾篇,像短篇小說《在酒樓上》和《孔乙己》,食物也是用來陪襯故事情節反映人物性格的,譬如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4種寫法的孔乙己,但正是魯迅先生“順手”提到的茴香豆、青魚干、凍肉與臭豆腐(油豆腐)如今已成了紹興美食的金字招牌,更別提孔乙己當年出入的“咸亨酒店”了———今日已是游客必到的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