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在農村的生活日益好起來的同時,一些不正常的消費習慣也隨之增多。尤其是春節,一些農民兄弟敞開有限的錢袋,人情送禮,大吃大喝,大操大辦,弄得財力不支或身心憔悴。此外,敬神、捐愿、包壓歲錢等陋習,也令人深受困擾。
一些農民沒有錢買化肥、農藥投入生產,在封建迷信活動上卻毫不吝惜,一擲千金;提起人情趕禮,許多農民都十分抱怨,但又不得不去承受。有些人把婚事辦得排場體面誤解為是富裕文明的象征,把出喪轟轟烈烈誤解為孝順有道,是“傳統美德”。其實有些子女在老人生前并不贍養,甚至百般虐待,而在老人去世后,不惜重金替自己裝臉面,給自己討個好名聲。
因此,移風易俗非常重要。應加強宣傳和引導,把移風易俗當作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來抓,采取有效措施引導農民合理消費。同時,鄉村干部在指導農民發展生產之余,更要正確引導廣大農民更新觀念,在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之時,破除陳規陋習;要提倡“厚養薄葬”,盡自己能力扶養,讓老人有生之年享享福。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農民,更應當弘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建設新農村的精神文明。把精力、財力、物力集中投入到發展農村經濟上去,手頭寬裕就多為貧困者提供資助,為生活在不幸中的人們“雪中送炭”,千萬不要把手頭寬裕的錢往賭注里下。要使民俗活動健康向上,引導到聚民心,傳民意、振精神的社會效益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