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面對800億銷售
海爾按品牌綜合實力排名居世界白色家電品牌第二位,但海爾的單個產品在世界同行業的競爭力還有待提高海爾:清醒面對800億銷售——
日前,在海爾創業19周年紀念大會上,青島海爾(600690)母公司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宣布:2003年,海爾全球營業額預計突破800億元,折合97億美元,年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70%。海爾的規模已是世界500強入圍線的12/13。
然而,在這樣的業績面前,無論是張瑞敏,還是楊綿綿,甚至海爾的普通員工,他們談論最多的不是榮譽和業績,而是外部競爭環境的變化帶給他們的壓力和挑戰。
張瑞敏說:“海爾19歲了,但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我們還是個孩子。”楊綿綿說:“目標必須有競爭力,海爾有競爭力的目標是世界名牌,在這樣的目標面前,海爾還有很大差距!”
多年來,張瑞敏始終在創造世界名牌的道路上孜孜以求。2003年是海爾實施市場鏈業務流程再造的第五年,也是海爾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的第五年。
五年來,海爾進行了一場徹底革命。海爾市場鏈流程再造打破了傳統企業的直線職能式的結構,以扁平化、信息化、網絡化為宗旨打造無邊界的企業,推倒企業內部職能壁壘和企業外部的墻,建立市場壓力的傳導機制。海爾計劃再用五年時間,把企業的一張財務報表變成3萬張財務報表,把每一個員工經營成自負盈虧的老板。在海爾內部,部門與部門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關系也發生根本轉變,從原來上下級關系、同事關系轉變為市場關系。
與此同時,海爾從1998年開始向國際化轉移。在國際化戰略階段,海爾首先是加快出口,通過加快出口促進本土化設廠,通過本土化設廠來創造本土化名牌,通過創造本土化名牌來獲得更多的用戶資源,然后整合更多的資源,增強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通過當地設廠和本土化的名牌運作,海爾獲得了更多的全球用戶資源,定單增加了很多,原來13個工廠都是海爾投資或合資的,而現在有了定單,可以找很多工廠來代工,海爾付給一定的加工費。所以今年以來海爾沒有自己投資或合資建廠,而在全球的制造基地卻增加了9個。這9個制造基地叫做國際合作工廠,只是拿來定單生產或承包一兩條生產線,這就是海爾在全球結成的一個整體的生產運作經營網絡。這個網絡可以有效地規避風險,比如現在的反傾銷風險,乃至更麻煩的技術壁壘。
海爾人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一個流通決定制造、流通決定規模的時代,面對大客戶、大定單、大資源,海爾通過實施市場鏈業務流程再造,加快了銷售渠道的變革與拓展的步伐,以變制變,參與大流通。
目前,在海爾的營銷網絡中,新業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跨國大連鎖、本土大連鎖、大商場、加盟專賣店、專營店構成的網絡中,2003年,海爾銷售份額在大連鎖渠道占據的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倍多。在海外市場,大客戶始終是海爾開拓海外市場的主渠道,目前,海爾已成為歐洲12大連鎖店和美國10大連鎖店的世界級供應商。2003年,海爾產品全面進入全球TOP10大連鎖和國內全部大連鎖渠道。
似乎海爾與世界500強的距離越來越近了。但海爾的單個產品在世界同行業的競爭力還有待提高。從這一點來看,海爾的國際化戰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第20個年頭,是海爾的又一個起點。
(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