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同樣一種病在不同的醫院,價格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這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一位患者問的話,事實上,絕大部分患者有同樣的困惑,從表面上看,醫院之間的差距、醫生之間的差距、病人在年齡體質上的差距都可能造成價格的懸殊,但實際上,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管理體制上的漏洞,使醫院鉆了醫療服務定價
方式的漏洞。
以“咳嗽”為例,記者在醫院暗訪過程中,有的醫院醫生要求驗血,有的醫院醫生要求胸透,有的醫院醫生要求必須作尿檢,有的醫院醫生是看一看嗓子,而有的醫院醫生只是拿聽診器聽一聽胸部,醫療服務項目不同,費用自然不一樣,加之用藥不同和藥品價格的不同,最終醫療服務的價格肯定不一樣,甚至出現天壤之別的現象。而“咳嗽”、“感冒”等往往都是小病,處理起來不很麻煩,如果復雜的、甚至是疑難病癥,差別就大了。
醫療服務按項目收費利弊各存
據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李亞青介紹,
醫療服務價格是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向社會提供醫療技術服務時,向服務對象收取服務費用的標準,國際上醫療服務費用收取方式,主要有按服務項目、按服務單元、按人頭總額預付收費、總額預付制以及按病種付費方式等,其中,按醫療服務項目收費是一種運用最廣泛的方式,在我國醫療服務費用主要由個人支付,因此,也采用了與此相適應的按醫療服務項目收費的方式。
在我國,制定醫療服務的價格一直是由國家計委(現為發改委)負責制定管理政策和規章,不具體制定醫療服務價格,地方物價部門負責制定具體的醫療服務項目和價格。
由于是分級管理,在全國就出現了醫療服務項目不一樣的現象,項目少的2000項,多的6000項,全國累計不重復的項目30000項,因為均是根據當地情況制定的,項目不統一,價格水平自然也不一樣。
李亞青分析認為,由于按服務項目收費是對醫療服務過程中所設計的每一服務項目制定價格,患者在享受醫療服務時逐一對服務項目付費,這種收費方式的優點是實際操作方便,但由于醫療機構的收入與其提供的服務項目數量直接相關,所以,在按規定標準價格的前提下,醫療機構往往以過度醫療服務和誘導需求來增加收入;尤其是在以前公費醫療的體制下,醫院和病人都不關心節約費用,甚至出現二者聯合作假的現象。因此,按服務項目收費在控制醫療費用方面顯得軟弱無力。
補償不合理造成“以藥養醫”“以檢查養醫”
北京航空中心醫院副院長王壽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了我國醫療服務價格的形成過程和現階段的特點,他說,如果說目前醫療服務價格不合理的話,那么主要是因為我國對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不合理造成的。
他認為,長期以來,醫療機構作為社會福利事業單位,具有公益性,作為公益事業,我國城鎮醫療制度實行的是公費醫療,醫院由國家大包大攬全額撥款,因此醫療服務定價極低。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國家不再給予醫院全額財政撥款,而改為財政補助,但財政補貼無法維持醫院的正常運營,因此,在醫療服務價格不能體現醫療服務勞務價值,甚至與價值相背離的情況下,為了醫院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勢必出現“以藥養醫”、“以檢查養醫”的非正常現象。
王壽嵐說,近十年來醫院收入急劇增加,收入結構也起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政府財政補貼比重下降,有些大醫院財政補貼只占到醫院總收入的幾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以下,變得無足輕重,只剩下象征性的意義。另一方面,醫療服務收費標準雖幾經調高,但醫院人力成本的增長率更快,門診掛號費、手術費、治療費以遠低于實際成本的價格收取,醫療服務實際上是虧損運轉。另一方面,目前,
全國大多數的國營醫療機構服務經營的收入渠道有三條:政府財政補貼、醫療服務收費、藥品經營差價和大型設備檢查收費,那么,在財政補償不足的情況下,醫院只能是靠藥品批零差價和大型設備收費來補償。
事實的確如此。根據衛生部衛生統計信息中心的《2002年全國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統計公報》,2002年,衛生部門綜合醫院門診病人醫療費中,藥費占55.4%,檢查治療費占28%,與2001年比較,藥費比重下降2.3個百分點;住院病人醫療費用中,藥費占44.4%,檢查治療費(含手術費)占36.7%,與2001年比較,藥費比重下降1.1個百分點,檢查治療費比重上升5.5個百分點。
王壽嵐說,由于財政預算補償不足,醫療機構只能從藥品銷售、醫療設備檢查和開展新特項目中得到補償,致使一些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發生扭曲,在補償不足的同時,衛生資源浪費的現象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一些醫院大量超前購入大型儀器設備及昂貴的一次性醫療用品,個別城市的CT機的數量甚至超過英國全國的擁有量。尤其是大型設備的檢查,到目前為止,我國醫療機構購置了大量大型醫療設備(多數為進口),如CT、ECT、超聲、磁共振、伽馬刀等,一方面,迅速地改善了醫院的診斷治療技術、提高了醫療服務水平,成了我國醫療技術現代化的標志;但是另一方面,對于使用大型設備的新增服務項目,設備成本部分往往核算偏高,導致定價大于實際成本。比如,CT檢查每一位收費320元,而社會平均成本僅95.24元;用伽馬刀治療每次收費高達2萬元人民幣,而實際成本為8159元。
價格畸形導致醫院“堤內損失堤外補”
王壽嵐認為,由于醫療技術和勞務的偏低,醫院只能采取“堤內損失堤外補的辦法”,那么,大型設備這棵“搖錢樹”無疑成了醫院補償醫療虧損的又一主要經濟來源,這種由利益驅動的行為導致了醫療設備配置的明顯不合理性,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大量的、并非必要的、收費昂貴的大型設備檢查增加了病人的醫療負擔,導致了醫療費用的上漲,而在其他的醫療服務價格上,該降的不降,不該收的偏收,醫療收費不合理、不透明現象的存在,不僅剝奪了患者選擇健康的權利,更大大削弱了醫院的競爭力,危害著整個醫療行業的形象。
對此,北京市醫療保險中心主任助理范樣改認為,因為目前醫療機構是按服務項目收費,所以非常容易造成醫療機構提供過渡的醫療服務,對病人來說不知道哪些項目是應該查的,哪些項目是不應該查的,這就是所謂的“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從病人的角度來講,盡管服務項目已經非常細化了,但對具體的疾病,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治療標準,那么,醫院和醫生的隨意性就非常大,監督起來也非常困難,從醫院管理的角度來講也比較困難,不好控制醫療質量,怎么說呢?雖然短期內,醫院的收益增加了,但必須考慮醫院長期的質量效應,這一點是院長要考慮的,也是醫院質量管理上的難點。劉樹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