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市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呈現出職業化、專業化、年輕化趨勢,社區崗位正成為越來越多“有志之士”施展才能的大舞臺。
在遍布全市大街小巷的768個社區中,共有1829名社區居委會“當家人”,他們每天活躍在城市基層政權的最末端和最敏感的神經里,奉獻著滿腔熱情和愛心
。以前,社區居委會給人的印象是“一間舊屋子,兩張破桌子,三個老大媽”。近年來,隨著我市基層政權工作的重心下移和社區建設的不斷深化,這些社區居委會“當家人”隊伍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他們中有的是近幾年畢業的大學生,有的是原來在機關、大企業從事工會主席、車間主任等工作的干部。社區崗位已不再僅僅是發揮“余熱”的舞臺,而成為越來越多有識之士青睞的“用武之地”。
據市民政局有關部門統計顯示,目前社區居委會工作者隊伍凸顯出職業化、專業化、年輕化這三大可喜的發展趨勢。在職業化方面,我市社區居委會工作者實行了競爭上崗和統一工資標準。固定的崗位和待遇吸引了高素質人才的不斷加入,當前不少街道招聘一個居委會主任,會引來上百人競爭。
在專業化方面,當前島城社區工作者素質逐年提高。全市1829名社區工作者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8%,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9.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只有21%。此外,有69.5%的社區工作者是有多年黨齡的黨員。
在年輕化方面,由于有了年輕大學生和機關、大企業業務骨干的加入,社區工作者隊伍不再是清一色的“老大媽”。目前,全市社區工作者平均年齡只有44歲,社區居委會已是“少壯派”當家。(本報記者張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