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經濟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等原因造成下崗失業人員增加,是全國各地近年來面臨的普遍性難題。而如何有效破解這一難題,成為城市發展必須跨越的溝壑。2003年,市委、市政府從加快發展、保持穩定的大局出發,以高屋建瓴的大視野、大氣魄,確定了用政策扶持就業、用發展拉動就業、全社會促進就業的大思路,
逐步構筑我市的大就業工作格局。
今年5月底,以10萬名下崗職工全部走出再就業服務中心為標志,我市成功實現下崗與失業并軌。今年前10個月,我市通過各種渠道實現就業8.3萬人,提前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7.8萬人就業目標。今年,我市還繼去年之后,再一次在全國再就業工作座談會上作典型發言,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肯定。這充分說明,我市的再就業工作已走在全國前列,我市的大就業工作格局已迸發出強勁張力。
各項再就業優惠政策全面啟動。今年以來,我市在提出了由目標責任、市場建設、就業服務、技能培訓、政策扶持和社會保障構成的具有青島特色的促進就業六大體系,出臺了30條政策,制定下發了24個配套文件的基礎上,又從擴大扶持政策、簡化操作程序、加大資金投入三個方面,進一步完善了促進就業政策。今年,我市共發放再就業優惠證近3萬個,全市促進就業資金總規模達到1.5億元。
以經濟發展拉動就業成效顯著。今年以來,我市把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結合起來,特別是把第三產業、非公有制經濟、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擴大就業的主攻方向,以商貿、餐飲、旅游等傳統服務業和物流、咨詢、連鎖經營等新興服務業為主要領域,實現了勞動力的產業轉移。今年前10個月,我市第二產業吸納就業同比增長16%,占就業總量的21%;第三產業吸納就業同比增長32%,占就業總量的78%。多元化的就業格局,已在我市基本形成。
自主創業工程推動就業倍增。今年以來,我市著力實施以培養“小老板”為目標的自主創業工程,設立了四個創業培訓基地,建立了創業指導中心,面向社會招募了122名創業指導專家志愿者,初步建立起集項目開發、創業指導、政策咨詢、后續扶持為一體的一條龍創業促進工作平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200多人自主創業,帶動就業5000多人。
過渡性就業探索幫扶新機制。今年以來,我市按照救濟與就業、培訓與就業相結合的原則,以及生活保障向就業保障轉變的思路,繼續實施邊勞動、邊參加技能培訓、邊尋找崗位的過渡性就業工程,開發過渡性就業崗位安置就業困難群體。目前,我市共開發過渡性就業崗位7250個,累計安置5150人。
就業服務網絡星羅棋布。到今年年底,我市已建立了3個市級職業介紹中心、12個區級職業介紹機構,批準開辦了67個社會職業介紹機構,建成了聯通全市公共職業介紹網點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市內四區47個街道全部建立起了勞動保障服務中心。本報記者林剛
上圖:今年以來,我市積極探索過渡性就業幫扶新機制,實施邊勞動、邊參加技能培訓、邊尋找崗位的過渡性就業工程,開發過渡性就業崗位7250個,累計安置5150人。這是一名交通協管員在香港中路維持行人交通秩序。李學亮攝
RB1222A2.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