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對我國皮革行業的影響到今年下半年將更加突出。”中國皮革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淑華女士今天告訴記者,中國皮革工業協會5月份對100家皮革行業骨干企業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受訪企業內外貿市場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縮,其中,內貿銷售總額下降約50%,外貿出口總額也下浮41.3%。
調查顯示,
企業所遇到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終端、物流方面。終端銷售的萎縮和物流運輸的受阻,使皮革行業多數企業遭受較大的經濟損失。另外,企業正常的商貿活動也受到限制。
張淑華透露,非典對制革行業的影響較為突出,受訪企業中絕大多數制革廠家內銷外銷都有所降低,原材料數量減少,特別是處于疫情較重地區的制革廠訂單減少、運輸和銷售受阻明顯。如國內綿羊原料皮的產地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疫情較嚴重,從而影響了全國其他地區綿羊服裝革的生產。
非典對制鞋行業影響最大。95%的受訪企業表示出口業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約有10%的制鞋企業外貿業務基本停滯,還有9%的企業出口金額與去年同期持平,只有5%的企業業務有小幅增長。內銷市場方面,企業同樣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全國最大的民營制鞋企業溫州奧康集團總裁王振滔說,非典的影響有滯后性,7、8月份內銷市場受影響最大,尤其是北京、廣東、山西、河北、天津等疫情嚴重地區,銷售額有較大幅度的減少。
除了受非典影響,國內皮革行業內部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張淑華說,目前國內企業產品盈利水平低,生產總值和出口增長主要還是靠數量增長帶動,仍未擺脫“以量取勝”、“低價擴張”的增長模式。據了解,從1998年至今,我國皮革出口產品單價大幅下降,其中皮鞋由每雙5.29美元下降為5.03美元,皮衣由每件37.14美元下降為30.61美元。
王振滔透露,今年上半年,一家很大的零售商曾到奧康集團訂購120萬雙PU注塑鞋,每雙報價還不到4美元,但溫州竟有五六家制鞋企業愿意以3.2美元的價格接受訂單。而在西班牙,中國制造的皮鞋2002年的價格是18美元左右,現在卻降到6至7美元。“中國是制鞋大國,但不是制鞋強國。”張淑華說。由于行業內部的惡性低價競爭,加上我國出口的皮革制品主要以貼牌生產為主,中檔以上的產品得不到國際上的承認。張淑華說,今后基于人民幣的堅挺以及我國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將會對皮革產業出口形成更大的壓力。
張淑華介紹,一些皮革進口國主要運用技術型貿易壁壘、反傾銷、保障措施等非關稅壁壘手段,阻礙我國皮革制品進入。據業內人士透露,歐洲一些國家曾提出“綠色環保皮”的標準來限制中國皮鞋進口,而美國則要求“鞋包頭必須能夠承受35公斤壓力”。今年9月11日,歐盟成員國將實施去年9月11日發布的2002/61/EC指令,即限制含有偶氮染料的皮革及紡織品進入歐洲市場。國際上一些大的采購商也以此抬高我國皮革制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
張淑華說,中國皮革工業協會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如積極調整出口結構,努力增加出口產品附加值,加大行業內部的協調自律,規范出口經營秩序,避免競相壓價的惡性競爭;實施“真皮標志生態皮革”的行業標準,即突出了對皮革中可能存在的與生態環境相關的4類特殊化學物質(六價鉻、某些偶氮染料、五氯苯酚、甲醛)的限量規定,以此應戰技術性貿易壁壘;初步建立皮革行業預警機制,從而保證皮革及其制品出口持續穩定增長。
張淑華透露,今年1月22日,全國有12家制革骨干企業獲得了首批使用“真皮標志生態皮革”生態商標的認證資格。到目前為止,已有多家國外廠商對此標準產生了興趣,甚至印度和一些東南亞國家也想要申請獲得該商標的認證資格。(記者/周凱) 編輯:
立群 來源: 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