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中國移動通信產業論壇暨第四屆CCID中國手機服務用戶滿意度調查結果發布會”上,中國信息產業研究院(CCID)稱,2003年上半年國產手機制造和銷售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據賽諾市場調查公司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表明,以熊貓、波導等為主的國產手機廠商半年銷售業績全面飄紅,國產手機出貨量有望在今年
內第一次超越國際品牌。
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手機市場占有率前十名中,除摩托羅拉、諾基亞、三星和西門
子外,其余均為國產品牌,其中熊貓、波導、TCL、廈新、康佳等五家廠商表現尤為搶眼。作為成長最快的國產品牌,熊貓手機在一系列重大市場動作的推動下取得了驚人的銷售業績。熊貓集團總裁李安建稱,截止6月底,熊貓手機已經完成全年銷售計劃,150萬部手機已經順利出貨。
國產手機亂軍殺出
1999年前,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三大國際品牌占據國內市場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短短的三年多時間里,手機市場風云突變。國際品牌市場占有率連續下滑,國產品牌手機則風生水起,市場份額節節攀升。2002年國產品牌已經占據30%的市場份額,今年上半年,國產品牌上升勢頭依然強勁,業內專家樂觀地認為國產手機整體市場份額今年有望突破50%。
“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折”,熊貓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志平說,“從趨勢上看,國產手機取得壓倒性優勢的時間為時不遠了。”馬指出,國產手機取得歷史性突破的原因有三:在過去三年中連續加大在技術研發、市場網絡建設、市場推廣方面的投入;建立起一套更適合中國消費者的營銷體系;通過與國際品牌的合作,迅速拉進了在技術和生產規模方面的差距。
馬同時指出,隨著中國市場的進一步成熟,二、三級城市購買力迅速提升,在渠道方面的優勢使得國產品牌后勁十足。激烈的競爭導致手機生命周期迅速縮短,以往一款機型生命周期為一年,現在卻縮短為兩三個月。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除了加速新品研發,還需加大市場推廣力度和銷售網絡建設。
新經濟時期是“快魚吃慢魚”。可以預見,不論是國產手機還是“洋手機”,必須實現兩個月出一款新機型,這對企業的研發速度和銷售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戰。熊貓集團總裁李安建指出,為應對這種挑戰,熊貓在全國建設了四個手機研發平臺,今年上半年已經成功開發了八款手機。每款手機的研發費用約250萬美金,僅此一項投入即達到2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投入1億元在全國建了18家分公司,2000人的銷售隊伍。“如果我們做不到更快,我們就不可能超越國際品牌”,李安建說。
合作,然后超越
在手機制造業有這樣一種流行的說法:歐美做芯片、集成電路板和操作系統,亞洲做外型設計,國內廠商做應用軟件,三者在國內結合為成型產品。核心技術是內核和操作系統,因此歐美廠商處在這個價值鏈的最上端,而國產品牌則處在最下端。
馬志平指出,國內手機廠商要想改變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就必須與國際同行合作,在行業垂直分工體系中不斷進行技術積累,逐步實現技術梯度的跳躍和攀升。
在與愛立信合作之后,熊貓與歐洲最大得手機研發商麥克賽爾展開合作,開始熊貓自有品牌的制造和銷售。“在與國外廠商合作中,我們堅持要參與到實際研發中去,努力掌握最核心的技術,而不做簡單的“貼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最終擁有核心技術”,李安建說,“在整個熊貓集團的六大產業群中,未來的主要方向是通信。手機只是其中的一小塊,還有基站、交換機、系統。我們和愛立信的合資公司,在系統方面的出貨量占到全國市場的47%。與愛立信、麥克塞爾的合資是我們參與國際市場大循環的一步,我們還有許多類似的計劃。熊貓不想一家包打天下,我們會跟世界最強者合作,去尋找屬于我們自己的生存空間。”
李指出,前幾年國產手機在市場上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產品的市場策劃和品牌包裝。但是要想獲得持續成功,國產品牌就必須與國際強勢品牌進行深度合作,在合作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才有可能最終實現超越。
市場劇變加速行業洗牌
信息產業部透露,2003年移動電話的普及率將達到20.1%,手機用戶增長5200萬戶,月均433萬戶。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而且是成長最快的手機市場。
這個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手機廠商角力的中心。激烈的競爭逼迫國產手機廠商迅速改變以往那種單純靠市場推廣拉動終端銷售的做法,轉而進行核心平臺的建設。
中國手機市場大變局已經正式開演。技術、價格、銷售網絡,所有環節的激烈競爭將會導致整個行業的洗牌。一些基礎薄弱、轉型速度慢的企業將被迫出局,那些取得先發優勢的企業則從今年開始加速沖刺。
“3年內熊貓手機產量將擴大到1000萬臺”,馬志平說,“力爭進入國產手機前三名”。在馬志平身后,波導、TCL、夏新等企業虎視眈眈,真正的搏殺即將到來。(小胡)
來源: 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