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首次確立“國家造成損害應賠償”的原則,贏得一片叫好聲的《國家賠償法》,實施7年后法學界認為急需修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現有的“生存保障”賠償標準太低,無法補償當事人損失,尤其在司法賠償中,因錯拘、錯捕、錯判和刑訊逼供等遭受精神和身體雙重創傷的公民,無法得到安撫。近日,當年參與立法、如今贊同修改《國家賠償法》的中國政法大學馬懷德教授強調,賠償中應該體現懲罰性和精神賠償的精神。
一個人被錯誤關押十幾天,按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只能得到幾百元錢的賠償。對此,馬教授認為:第一,賠償標準太低,基本上不含懲罰性,只有彌補性。第二,對精神損害沒有規定金錢賠償方式。對精神損害只規定了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三種形式。因沒有任何保證條款,這些賠償方式難以操作,基本上和沒賠一樣。
此外,缺乏精神賠償也是賠償數額偏低的一個原因。馬教授指出,國家侵權造成的損害,精神損害大于物質損害。比如一個人被關了10天,這種精神上的折磨比身體和財產上的損害要大得多。前一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麻旦旦處女嫖娼案”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遭到身體和精神巨大折磨的受害人只得到70多元的賠償金,我們都覺得很荒唐。但是沒辦法,賠償法就是那么規定的。所以,對精神損害給予金錢賠償在《國家賠償法》里應得到體現。(摘自《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