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博導多了不值錢
有消息說,某大學一次評出40多個博士生導師;還有一則消息更令人啼笑皆非,說是某大學的膳食科長居然也來申報博導。
濫評濫送學術職稱,也是學術腐敗之一。
近些年來,有一種現象令人深思。什么東西寶貴了、吃香了,大家都去鉆營,把它搞“濫”,讓它多得遍地都是,一直把它搞到不值錢為止;然后,奔向另一個吃香的目標;一輪又一輪地追逐下去,要把所有的高貴都變成平庸。
比如:大專文憑、研究生、博士、教授,都是這樣輪番變成了平庸,總共也用了不到10幾年光景。
就說教授吧,本來是有崇高之人格、深奧之學問的人才能當此重任,他是我們心中的文化偶像。這樣的人,是不可多得的。物以稀為貴,國外的大學,往往一個系只設一個教授的位置。蔡元培當北大校長的時候,所聘的教授屈指可數。現在可好,一個系的教授、副教授占全體教師的三分之二多。北大老教授季羨林說,如今不管什么人,只要跨進北大的門,謀上一個教書的位子,都可以評上教授。我說,豈止是北大?
那時北大、清華教授,月薪是幾百大洋,真正是高薪階層。按那個陣式給現在的教授發工資,哪個學校養得起?于是,教授這個崇高的稱謂從社會地位到經濟地位一齊貶值,不值錢了。
教授變成了平庸。下一個目標輪到博導了。
當心啊,博導多了也不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