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日報:雞和激素與人才
一次在飯桌上,有人這樣感嘆:“現在有些不該香的東西香了,如馬屁;有些應該香的東西現在反而不香了,如……”他還沒說完,就有人補充:“如黃瓜。以前啃一根黃瓜滿屋子都香,現在,一點兒味兒都沒有。”雞應該也算。以前的雞味道多鮮美啊,殺一只雞,是全家人的節日。現在到超市買一只雞,就像買一本書一樣干凈,味道也像現在絕大部分的書一樣乏善可陳。
以前,在普通中國人的生活里,雞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雞湯是最好的滋補品,雞蛋是很多人家的收入來源。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深處一定還封存著幼時手捧剛從雞腹誕出的溫熱的雞蛋時的驚奇和喜悅。然而,隨著“雞口”(與“人口”相對應)數量的大爆發,隨著雞的味道的每況愈下,我們原先和雞的深厚感情越來越淡化。這其中的罪魁禍首就是激素和色素的濫用。
然而毫無疑問,激素的運用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用激素催肥,一只雞從出殼到上市只需90天,而自然狀態的雞則起碼要160天。如果不用激素,我們現在要想吃雞肯定很難,雞肉的價格也會是現在的很多倍,很多以雞肉為原料的企業(如生產“雞精”、方便面的工廠,還有“肯德基”等快餐店)恐怕都將難以為繼。但是,光有“激素雞”,我們還是不滿足。于是,廣東清遠市為了維護“清遠雞”的品牌,又重新把雞放到山野叢林中飼養,讓它們在自然狀態下生長。看著圖片中漫山遍野的“清遠雞”,我的食欲被短暫地勾起后卻馬上又有了一絲擔憂。我們知道,為了保持生態平衡,每一個物種都必須控制在一定數量。如果人人都吃“清遠雞”,為了保持供求平衡,就大量放養,那么,我們的生態系統肯定會亂了套。講生態,講環保,其實歸根結底是要節制我們的欲望。在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以前,“清遠雞”的自然放養并沒有解決“雞的問題”。
“雞的問題”暫時告一段落,讓我們來談“人的問題”。不到一個月前,高考落幕。從考生填報的志愿來看,和往年有一個共同點:報考外語、政法、經濟、計算機等實用性強、見效快的專業多,報考數學、物理、中文、歷史等基礎性學科的少。打個比方,如果有一種激素,用了以后可以迅速成材,那么人人都趨之若鶩。這種現象令人擔憂。“激素雞”固然長得快,但味道不如“土雞”,這道理我們都懂,但為什么沒想到成長得慢的人才也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呢?并且,如果基礎性學科的人才出現斷裂,它的后果就絕不會像解決“激素雞”那樣簡單。
我們還可以聯想到不久前發生的徐州煤礦爆炸事故。礦主莊金才不顧工人的死活,不顧國家的禁令,只顧一己私利,最后釀成不可收拾的后果。這樣的行為,比起給雞注射激素,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急功近利。
我們還可以聯想到有些領導干部,不是扎扎實實地干工作,切切實實地抓一些見效不是太快,但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情,如教育、植樹造林,而是熱衷于搞“速效工程”——或者說是“激素工程”,盲目追求GDP,給自己臉上貼金。這樣的領導,我們可以毫不客氣地稱之為“激素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