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果斷停止在三峽庫區開墾荒地安置移民,鼓勵和引導農村移民外遷。現在,已有10萬多名三峽移民在全國25個地區安居樂業。在前無成功經驗可資借鑒、目前財政尚不寬裕的情況下,我們依靠實事求是的精神,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經過實踐和探索,不斷調整完善,終于從墾荒移民走向外遷安置,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移民搬遷之路。
外遷不僅讓三峽庫區重現青山綠水,也確保了三峽工程如期蓄水發電。目前,三峽庫區的森林覆蓋率只有30%左右,每年有數千萬噸的泥沙被沖入長江。而10多萬移民外遷將使庫區減少上百萬畝坡耕地,入江泥沙將明顯減少。其生態環境的改善有助于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三峽工程將蓄水發電。此前,庫區41萬農村移民必須搬遷。良田沃土被淹后,庫區面臨的是人多地少的局面。這成了百萬移民的難中之難。外遷,為破解這一世界級難題找到了成功途徑。
外遷不僅拉動了庫區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接收省市的資源開發。庫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有近七成的地區是國家級貧困縣。一方面,大量移民外遷后,使得庫區可以騰出更多的土地來實施高效生態農業。萬州的萬畝名優水果園、忠縣的柑橘生產基地等高效生態農業區已成為庫區新的經濟亮點。另一方面,外遷移民就像一個個“經濟使者”,不斷摸索著故鄉與遷入地的經濟對接點,把庫區的資源帶出去,把接收省市的市場需求帶回來,使東西部經濟實現互補雙贏。
接收省市同樣是外遷的受益者。江蘇省一位負責人曾算過一筆賬,江蘇安置任務是7000人,可帶進資金2億多元。在江蘇1萬多元就能蓋3間瓦房,3000元可將一畝灘涂地改造成良田。這位負責人說,移民帶來的資金,有一部分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這可以改善當地通路、通電、通水等基礎設施條件。移民帶來的生產安置費,可以集中起來開發當地資源,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使接收地得到實惠。
外遷不僅是經濟上的互動,更是觀念上的碰撞和升華。十萬移民走出去,無數的新觀念走進來。現在庫區涌動著兩股潮流─-一是三峽移民大量流向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沿海發達地區,再是先進的觀念和進取的意識回流庫區。相對封閉的三峽人因外遷而有了一次觀念刷新的機會。過去那些一年干活半年閑、擺龍門陣、蹲墻根曬太陽,自由散漫慣了的人們,如今連吃飯、走路都加快了速度,談市場、簽合同的場面隨處可見。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因循守舊走向開拓進取,意識的轉變將成為庫區今后發展的不竭動力。新華社記者代群(新華社重慶9月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