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9月6日電去年,7000多名三峽移民外遷到上海等11省市安家落戶。記者最近在這些省市采訪時了解到,外遷移民中有的和當地居民戀愛結婚,有的成為當地的致富能手。不少當地居民說,三峽外遷移民已習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成功地融入了當地社會。
記者在江蘇省大豐市草廟鎮沿河村三峽移民戶向明燕家采訪時,恰巧遇見鄰居朱儀金等3家人前來幫助向明燕種棉花,他們帶來了一臺小型拖拉機和一臺小水泵,在向家的地中干得熱火朝天。朱儀金告訴記者,向明燕剛到村里時,曾幫助過他家撿棉花,這次他們三家人是來給向明燕“還禮”來了。朱儀金還說,重慶來的移民肯吃苦,為人耿直,和村里人相處得很好,大家都已是朋友了。
安置在山東省廣饒縣唐王鎮的移民周淑權在家鄉曾是個鄉村牙醫,到山東后在鎮上的幫助下重操舊業,辦起了“唐王牙醫”,由于待人熱情,服務周到,生意十分紅火。周淑權高興地說:“生意好時,一天就能收入100多元呢,家里7畝多麥子馬上就要成熟了,這又是好幾千元!
記者從這些省市了解到,在移民外遷后的第一個春節,這批移民中有九成以上是在異地度過的,只有不到1成的移民返回了老家過春節。另外,有20%左右的移民戶已開始在當地從事餐飲、運輸等服務業,大量移民在種植業上取得成功。一些年輕移民已和當地人戀愛、結婚。
接收地的關心是三峽外遷移民成功融入當地社會的重要原因。記者了解到,各接收省市對安置三峽外遷移民高度重視,均安排了一名副省級領導分管。接收地各級政府對移民購買舊房或建新房,給予適當的優惠,當地還介紹移民到鄉鎮企業務工,幫助移民發展高效農業,對移民從事經商、運輸等副業也進行大力支持,移民的學齡子女,也盡量安排到當地最好的學校就讀。接收地居民對三峽移民也多方照顧,移民到達接收地后,鄰居們輪流請移民吃飯、上門教授農業技術,每戶移民都有1到2戶當地居民幫扶。
分散插花式的安置方式也讓移民能夠盡快適應當地的風俗習慣。大多數移民被分散安置到各個村,一個村一般3到5戶,在周圍農民的幫助影響下,移民逐漸形成了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迅速接受當地的風俗習慣,很快地融入當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