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青島行”昨日到了精彩時段。讓人仰止的院士走出象牙塔,行至養殖場、育苗基地、水產所,開始一天的考察活動,讓更多的人得以親近知識的力量。
汽車在經濟技術開發區漂亮的環海公路上奔馳,中科院滕吉文和青島海洋大學文圣常兩位院士顯然沒有沉溺于車窗外的美景,時而對照地圖查看所處的位置、地勢,時而蹙眉深思?墒且坏綄嵉,66歲的滕吉文院士和80歲的文圣常院士卻陡然活躍起來,參觀場地,傾聽提問,沒有停歇。
薛家島顧家島村養殖場是“院士行”的第一站。兩名院士詳細詢問養區面積、產值比、技術支持的細節,文圣常院士語重心長地對養殖場負責人說:“網箱養魚需要新技術,有些可以爭取科研部門的支持,但養殖企業自己要培育技術力量解決問題,這是最具實效的。”
考察隊伍行至建設中的連三島海珍品苗種繁育中心,同來的日本海洋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宮地重遠細問魚苗餌料后說,日本在養殖業發展過程中,曾經遭遇餌料不足,導致魚苗死亡,他提醒技術人員要接受日本的教訓,不能忽視餌料的配置。
實地考察后的座談中,地球物理學專家滕吉文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長期規劃提出獨特的建議。他說,沿海城市發展很容易面臨缺水問題,如果淡水水位長期低于海水,會出現海水倒灌,城市基地的穩定性會出現隱憂。談到開發區的整體規劃,他借鑒美國海濱城市邁阿密的例子,還預計三五年后游艇會在當地發展起來,建議政府布局時要從長遠考慮。
帶著行李來考察的滕吉文院士在考察結束后直奔機場,趕6時的班機回北京。臨行時,他說自己是研究基礎理論的,平日很少實地考察,但科學確定發展方向,如何讓科學轉化成效益勢在必行,所以他在緊湊的日程中擠出時間到了開發區,感到受益匪淺。
在回青的路上,文圣常院士疲倦地打起了磕睡,10個小時的奔波對于80歲的老人確實是個挑戰,可是此時開發區中或許有許多人在興奮地談論著院士智慧的指點。本報記者劉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