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的改革開放浪濤拍岸,城市幾十年一貫制的“單位群落”已經分解為以居住地為中心的“社區群落”,城市居民從“單位人”變為“社會人”,他們的生活中心離“單位”越來越遠,離“社區”卻越來越近。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把社區建設作為加強城市基層基礎工作和密切黨群關系、實踐“三個代表”的總抓手,作為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主要內容,以服務為宗旨,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初步形成了社區功能不斷完善、社區民主自治水平不斷提高、以黨建為核心的基層組織不斷加強的社區建設新局面。
一
1999年1月,四方區水清溝辦事處成立了全市第一個社區事務受理中心,實行“敞開式辦公,一門式服務”,將辦事處與居民聯系密切的20多項社區行政事務,比如財政稅收、城市管理、計劃生育、社會保障、綜合治理、文教衛生等集中在一個大廳中辦理,大大方便了居民群眾,被親切地稱為“人民辦公廳”。隨后,這種方式在市內四區迅速鋪開,全面開花。
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的出現和普及,使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與社區建設工作悄然契合。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我市開始探索把社區建設作為新形勢下加強城市基層基礎工作的有效形式。市委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城市社區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建設加強城市基層基礎工作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強社區黨建的意見》,成立了全市社區建設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會議,確定任務,部署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也多次深入社區調查研究,解決問題,指導工作。
社區建設工作的開展啟發我們:城市工作的著眼點、立足點應該放在社區,政府職能要向服務轉變,工作重心要向基層轉移,工作范圍要向社區延伸。
令人欣喜的是,工作重心的下移也促進了工作作風的轉變。市級機關組織機關干部周末參加社區活動,各區每年下派一批優秀干部到社區掛職鍛煉,教育部門輪流選調優秀教師到社區擔任教育助理,高校組織開展了“大學生社區實踐”活動,公安部門在社區建立警務制度,司法部門開展了“律師進社區”活動,衛生系統開展醫療衛生進社區活動。148法律援助中心、120急救中心、公用事業“98111”服務熱線等服務求助系統,也紛紛向社區延伸,為居民服務成為一種自覺行動。
政府職能轉變、重心下移帶動了群眾廣泛參與。駐區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解決社區建設資金、設施、器材不足等問題。工青婦及各社會團體全方位開展互助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推動社區建設在更廣、更深的領域深入發展。
二
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是社區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因此,堅持以人為本,著眼于提高居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環境,解決居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不斷培育和完善社區功能是我市社區建設的根本任務。
夕陽紅“一點通”助老工程,是為方便社區居民開展的一項智能化服務,居民可通過終端服務器上的紅、黃、綠三個按鍵,與中心機房值班室直接對話或報警,目前在市南區已有2000戶居民安裝了“一點通”。
像這樣面向社區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面向老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的社會福利服務,面向困難居民、困難職工的特殊服務和面向社會及企事業單位的社會公益服務,在全市已廣泛展開,形成了“一個中心、兩支隊伍、三大體系、四級網絡”的社區服務發展模式。市、區、街普遍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市級社區服務中心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區級服務中心的面積都在2000平方米以上,街道服務中心面積都超過了200平方米,有200多個社區居委會的社區服務站面積超過了30平方米。目前,我市市、區、街都成立了社區服務專職服務隊伍和社區服務志愿者隊伍,全市從事社區服務的專職人員達到1.1萬人,社區服務志愿者組織700多個,人數超過3.2萬人,興辦各類福利性、公益性社區服務設施1600多個,便民利民服務網點8000多個,服務項目發展到8大系列100多個,并涌現出“樂萬家”、“好幫手”等社區服務“名牌”。
在社區服務日臻完善的同時,我市把社區凈化、綠化、亮化、美化,建設新型文明社區,作為創建“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重要內容,投資60多億元改造了40多處棚戶區,并在全市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社區環境綜合整治,大大提高了社區綠化、美化水平。
法律顧問進社區是我市社區治安工作的一個得力舉措,建立社區警務室更是我市社區治安工作改革的一個創舉。為使居民群眾生活環境更加安全舒適,我市廣泛開展了創建“安全小區”、“安全單位”活動,居委會普遍建立了社區治安聯防制度,90%以上的樓院得到看護。
我市把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重心轉向社區,一場(社區廣場)、一站(文化活動站)、一路(體育路徑)、一校(市民學校)在新建小區普遍建設;各社區以“唱響社區四季歌”為主線,開展“歡樂假日”社區廣場文化活動,舉辦居民納涼晚會、廣場電影晚會、露天舞會、家庭讀書比賽和卡拉OK演唱會、市民小書屋等社區文化活動;組建社區教育基地,建立了文明市民學校、困難家庭子女興趣學校等。
三
從1998年開始,按照便于民主自治的原則和地域性、認同感等社區構成要素,我市進行了大規模的居(家)委會調整,市內四區居(家)委會由原來的1176個調整為747個,其中,最大的社區有3000多戶,是成片開發的居民小區;最小的社區有100多戶,是封閉式的高檔公寓。社區平均管轄戶數為1340戶。去年所有的居委會都改建為社區居委會;家委會正在分批改建為社區居委會。最近,我市在已入住3萬多戶的浮山后新區進行大社區建設試點,不設街道辦事處,專業管理工作交物業公司,成立社區委員會行使重大事項審議權和監督權,并負責群眾工作。區政府在新區設立社區事務受理中心負責組織協調落實,并通過一門式服務為居民辦理行政社會事務,探索民主自治與專業管理相結合的新路子。
1998年夏天,我市開展了居委會干部民主選舉活動,許多離退休老干部、原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積極參加競選。南京理工大學26歲的碩士研究生徐瑞群,通過競選成為我市第一個碩士生居委會副主任。目前,全市居委會干部平均年齡46.8歲,比1998年降低2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達到81%,比1998年提高32%。
市北、四方等區在社區居委會普遍建立了由老黨員、老干部、人大代表等組成的民主協商議事會,對社區的重大問題進行審議,獻計獻策,群眾稱之為“我們的小政協”。李滄區的社區居委會在硬件建設達到一定層次后,開始向方便居民、服務群眾的目標邁進,目前,所有的社區居委會正在微機錄入家庭檔案,有的社區居委會打出了“有事情講話”的服務名牌。
我市還在街道探索建立了社區代表會議制度,由居民代表、居委會干部、街道干部以及企事業單位代表組成,賦予其社區重大建設項目審議權、社區重大事務建議權和對街道辦事處工作的監督權,群眾高興地說“社區也有了小人大”。
居委會與辦事處的關系由過去的被領導關系
轉變為被指導關系;社區居委會在城市管理、社區治安、計劃生育等行政或社會事務上是協辦的關系,在票證、費用收取等事項上是代辦的關系,社區居委會對市、區職能部門派往基層的機構和人員具有評議權和監督權。四方區已經連續三年開展“民評政、民評官、民評民”的“三評”活動,對職能部門和干部轉變作風、服務基層產生了極大的鞭策作用;最近又推行了“社區民主聽證會”制度,將群眾反映強烈、涉及市區職能部門應該辦而未辦或未辦好的突出問題,通過社區代表提交社區民主聽證會,相關單位到會當面聽取群眾質詢,作出解釋,共同協商,依法確定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通過民主的形式解決社區問題的新舉措,立即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認同。
社區是座連心橋,這頭是人民,那頭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黨和政府……王萍袁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