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帕杰羅越野車事件東窗事發(fā)后,許多消費者、使用者、受害者關心如何借助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日前,十多位法律專家聚會北京,就三菱事件的法律訴訟問題發(fā)表看法。專家們認為:我國的《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chǎn)品質量法》、《合同法》等法律為消費者提供了維權的武器;購買者、當事者、受害者完全可以以此為據(jù),爭取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那么,消費者、受害者該如何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
北京大學法律教授劉家興提醒大家:對于三菱汽車存在的安全質量問題以及造成的損害,消費者、受害者如考慮用訴訟的方法來解決,首先要掌握證據(jù),要及時把損害程度用證據(jù)的形式肯定下來,由質量監(jiān)督或出入境檢驗部門、公安交通管理部門等進行檢驗。對眾多起訴者,可以采用“代表訴訟制度”(相似于集團訴訟),可以有少數(shù)人向法院起訴,法院發(fā)出公告,受到類似損失的有關人員登記,大家選出訴訟代表,其他人作為當事人,進行集團訴訟。還有另一種方法,是以地方為單位,進行“共同訴訟”。第三種方法就是個人直接訴訟,根據(jù)各自造成損害的不同情況來提起訴訟。
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廳長楊立新認為:首先應判定案件的性質,根據(jù)不同性質采用不同方法。對于三菱車的問題,《民法》適用的大體上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汽車有隱患,還沒發(fā)生事故,這種應該是合同責任問題,因為你出售的產(chǎn)品質量不合要求,存在安全隱患,等于三菱汽車公司違約了,負有違約責任;第二種是發(fā)生事故了,但事故傷害的不是買車人,而是撞了別的人,這應算是侵權,適用的法律是《民法》122條,屬產(chǎn)品責任問題;還有一種情況是車主使用這車自己受傷或出了事故傷害他人,這種情況應是責任并合問題,是違約責任、侵權賠償責任的集合,可參考《合同法》122條,可以按違約責任來追究三菱,也可以按侵權責任來追究,由當事人根據(jù)自己的利益來選擇。
如何要求賠償?可根據(jù)這三種不同的情況不同處理。對大部分目前還沒有造成傷害,只是產(chǎn)品存在潛在損害的,可以追究生產(chǎn)企業(yè)、銷售企業(yè)的“違約”責任,用《合同法》第7章來解決。楊立新認為,去年討論東芝筆記本問題時,大家走進了一個誤區(qū),眾人都注重強調(diào)日本公司是“侵權”,而侵權問題在美國能賠償,在中國就不太好賠償。因為中國的法律規(guī)定要求有實際的損害才予賠償,而許多用戶承受的是潛在的損害而非實際的損害,這樣日本公司往往不理睬賠償請求。但如果從合同責任來說,按“違約”問題來追究,用戶就可以要求退貨、更換或修理,也可以追究他的違約金,這些都有中國法律可以依據(jù)。對第三種情況,基本上可以按照“侵權”問題來處理,按《民法通則》來要求賠償,財產(chǎn)損失按117條、人身損害按119條,來確定賠償?shù)臄?shù)額。按《民法》可能賠償?shù)臄?shù)額較低,可以考慮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因為《消法》的賠償規(guī)定項目比《民法》要寬得多,可以此為依據(jù)擴大賠償范圍。
程序上怎么來處理較好?楊立新認為,如果只是潛在損害的,應屬合同違約問題,可以用“代表人訴訟”的辦法,若最后判決這種違約情況對每個用戶賠償10萬元,那么每個用戶申請一下,就能得到10萬元賠償。但對造成實際損害的,還是按個案來辦比較好。有一些人受損害情況類似,也可采用“共同訴訟”,大家可以合并起來到法院起訴,作為共同原告共同起訴;如果情況差別比較大,最好按個案處理。
國家法官學院劉靜博士指出:對三菱汽車問題,可以從買賣三菱汽車產(chǎn)品的合同的角度來處理,消費者造成自身傷害或造成他人的傷害,可以適用《民法通則》中“侵權”,或用《產(chǎn)品質量法》中關于產(chǎn)品“缺陷”的條款來對造成的傷害追究責任。三菱汽車產(chǎn)品被認定存在設計上的缺陷,是在設計時對設計方案沒有進行更合理的規(guī)則造成的。日本1994年制定了《制造物責任法》,這個法不強調(diào)制造者主觀上的意圖如何,而是強調(diào)你對消費者造成的損害要承擔的責任,對消費者的利益考慮得更多一些。從侵權角度講,三菱汽車對消費者是負有嚴格責任的。
謝靜華律師認為:三菱事件由于國家商檢局的介入而在性質上產(chǎn)生了變化,否則一切都還是個人行為。可見,政府的行政行為對民事法律的影響是很大的。政府提供的判定,在打官司時都可以很好地利用。另外要認識到,合同責任分一般合同責任和消費合同責任兩種,后者的責任更大些,要求也更嚴格些。
幾位專家指出,三菱事件中中國受害者的權益能否得到切實保護,關鍵看有關部門能否協(xié)助消費者搜集到最權威的證據(jù),法院能否本著為中國消費者負責的精神以法為本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這對這次訴訟的成敗顯得十分重要。新華社記者叢亞平(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