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 | 發展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要加快轉型升級
發展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要加快轉型升級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突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個重點,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作為山東經濟發展的“龍頭”,“打頭陣、當先鋒”的青島,要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走在前列,在高質量發展中勇立潮頭。本報今起推出系列述評,從升級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三個維度,觀察青島的實踐和探索。
就像春天改寫著大地的色彩,新質生產力正在重塑著每一個城市的產業面貌、競爭格局。
對于青島這座產業基礎雄厚的城市而言,傳統優勢產業的深刻轉型是發展新質生產力這闋宏大交響中極其重要的篇章。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但并不意味著發展新質生產力就一定要另起爐灶、拋棄既有。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過程,事實上是對產業體系進行系統性重塑的過程,既有“從無到有”的新興產業的建構,也有既有產業“從有到優”的顛覆和重構。
回到青島的現實,傳統優勢產業體量巨大、覆蓋廣泛、積累厚實、資源眾多……某種意義上講,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傳統優勢產業能否向上突圍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整座城市高質量發展重要的“勝負手”。
一系列變化正在發生——
“全球首艘氨燃料動力集裝箱船訂單花落中國”。龍年春節剛過,給中國造船業帶來這則好消息的正是青島企業——青島造船廠。在全球各個行業均向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背景下,氨動力作為船舶行業公認的較理想的零碳能源,是行業發展的重要前沿方向。承接船只建造,拿下這筆代表性訂單,表明青島擁有了在集裝箱船、綠色船舶等產業高端領域競爭、“卡位”的能力。
不只是海洋裝備產業,在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高端化工、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一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傳統產業中,越來越多的新質生產力生根拔節。站在新的起點上,發揮好這些優勢產業的比較優勢,是青島加快孕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蹚出科創新路徑
何謂傳統優勢產業?要看規模,但更要關注對行業的引領能力。2023年,青島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海洋裝備、食品飲料等產業增加值均達10%以上,遠高于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以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每每引領行業發展方向,是這些產業跑贏“大盤”的重要原因,也是青島傳統優勢產業最大的比較優勢所在。
顛覆性創新和“首創”產品是衡量產業引領性的重要維度。在家電領域,海爾智家已在專利、標準、國家認可、工業設計4個方面沉淀出行業第一的科技地位,擁有行業最多的中國專利金獎、國際標準、國家科技進步獎,被行業跟進的原創科技已達218項;海信研發出國內首顆8K AI畫質芯片,開辟了激光電視新賽道,助力中國電視行業換道超車。
軌道交通領域,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套設計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統“青島造”;中車四方所牽頭國家示范工程項目——列車自主運行系統(TACS)研發,助推地鐵列車從自動運行到自主運行的技術跨越。
高端化工領域,賽輪研發出全球首創的“液體黃金”輪胎,打破困擾行業的“魔鬼三角”定律;雙星研發無需輪輞、幾乎不使用橡膠的“增力輪”,顛覆了輪胎行業178年“輪胎+輪輞”的歷史。
雙星輪胎“工業4.0”智能化工廠。
紡織服裝領域,即發集團攻關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建成并投用全球首條無水染色產業化生產線。
……
毫不夸張地說,青島這些傳統優勢產業很大程度上代表著我國相關行業的最先進水平。也正因為如此,許多產業帶動的“國字號”創新平臺選擇落戶青島。目前,青島擁有全國唯一的家電行業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及由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推動建設的第一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
已經站在最前沿,如何更進一步?
在技術創新層面,以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引領產業高端化發展是一條難走但必須走通的路。經過長久的發展,青島傳統優勢產業已然實現了由跟跑到并跑,一些領域甚至實現了領跑。但也必須承認,一些關鍵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差距。更重要的是,在產業飛速變革的新背景之下,技術方向的選擇、突破路徑的取舍和以往相比都變得更為困難。
那創新如何發生?它一定不是一個企業、一個科研機構一廂情愿的閉門造車,一定是從企業發現市場最新的變化開始,然后相關各方通力協作的結果。換句話說,創新就是以企業為主體,各種創新資源重新高效配置。
在這一過程中,“國字號”產業創新平臺和龍頭大企業要充當引領者,主動匯聚更多高端創新資源,開展技術攻關。當前,智能家電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圍繞家電芯片所開展的一系列研發,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沿著這樣的創新通徑,青島可以加快在優勢產業領域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等新型產業創新載體,支撐產業創新能力再上臺階。
同時,要進一步系統性優化支持產業創新的軟環境。當前,技術進步日益呈現出跨界融合的特點,技術迭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要將最新的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本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就必須彌合研發與生產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需求錯配,讓實驗室科創資源與產業創新資源深度融合。
在全國首創的“云端研發”模式,就是青島解決企業創新力不足、有效暢通產學研轉化渠道的有益嘗試。在此基礎上,青島要加快推動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面向行業技術創新需求,優化“設計+研發+用戶體驗”生態,培育一批專業化公共服務平臺,以此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更好融合。
開辟價值新空間
傳統優勢產業厚實的“底座”,同樣意味著向上生長的廣闊空間。
特別是隨著AI大模型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賦能產業發展的力量越來越不能被忽視。青島的傳統優勢產業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在技術層面實現顛覆性創新的同時,數字化轉型是必由之路。誰能熟練用好數字化工具,誰就能率先重塑產業組織方式,從而開辟新的價值空間,孕育新模式、新業態乃至新產業。
作為我國最早一批擁抱工業互聯網的城市之一,青島在產業數字化轉型上形成了獨特的先發優勢——優勢產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不僅實現了自身的重塑,還將經驗總結下來形成了對外輸出解決方案的能力。
這些年,青島涌現出大量數字化轉型的行業標桿案例。除了為人所熟知的海爾、酷特之外,擁有120年歷史的青島啤酒打造了全球首家啤酒飲料行業工業互聯網“燈塔工廠”;一汽-大眾華東基地生產效率排名全球汽車行業前30%,寶來車型的千臺故障率在全球大眾品牌車型中最低;賽輪打造了全球首個橡膠工業互聯網平臺“橡鏈云”……
僅2023年,青島就培育市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自動化生產線80余個,海爾青島洗衣機互聯工廠入選全球“燈塔工廠”,新增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優秀場景19個,居計劃單列市首位。在數字化轉型的賦能能力上,青島經過多年積累培育出卡奧斯和檸檬豆兩個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及40多個垂直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
得益于在優勢產業領域對數字化轉型的深刻理解和實踐,青島以AI技術在軌道交通、智能家居等領域的創新應用為先行先試重點,獲批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以工業軟件為特色獲評中國軟件名城。
數字化轉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推動優勢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青島要進一步擴大廣度和深度。2023年,青島入圍全國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應以此為契機,加快推廣適配中小企業需求的解決方案,瞄準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軌道交通設備制造、家用電器及配件制造、通用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重點細分領域,提升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質效。
提升生產制造效率只是數字化轉型的“第一步”。青島要加快利用工業互聯網思維拓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發揮好數字化轉型帶來的“鏈接”價值。要用好“國家綜合類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等金字招牌,讓更多企業通過應用新模式、新業態延長價值鏈條,實現由生產制造向“制造+服務”的拓展。
此外,青島要瞄準人工智能等最前沿趨勢,統籌布局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培育研發人工智能大模型,布局更具支撐力的數字基礎設施,夯實數字化轉型的底座。
塑強集群新生態
就像市場那只看不見的手,產業的創新、新質生產力的生成,很大程度上依賴良好的產業生態。
只有好的產業生態,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才成為可能。要形成這樣的產業生態,產業規模的擴大、集群化的發展是重要前提。離開產業集群,擴大分工協作、促進知識要素溢出、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等都是無本之木。
集群化正是青島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最鮮明的特征。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兩大產業入圍首批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最高水平的代表;汽車產業從小到大,吸引研發項目一汽解放商用車研究院落戶,產業鏈條逐步完善,目前已擁有包括整車企業和關鍵零部件企業在內的汽車產業鏈企業千家左右;中船船舶設計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總部遷駐青島,海洋裝備產業成功向價值鏈上游拓展;食品飲料行業涌現出利和味道、晨非食品、荷田水鋪等布局新賽道的“小而美”新勢力,極大豐富青島產業構成……
目前,青島擁有2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及船舶與海工裝備、紡織服裝等6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牽頭的青煙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集群入圍首批山東省先進制造業集群,下一步將沖擊“國家級”。
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提升產業競爭力,對產業集群更高效地配置要素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企業如何更有效地放大其關聯力、吸引力和影響力,產業鏈如何將很多的外部企業、機構、人群聚集起來,全社會如何把大量的生產要素、金融資源及社會關注度凝聚起來……這都是實現資源的更優配置的題中應有之義。
從這個維度觀察,可以看出青島頂格推進“鏈長制”的用意所在。
讓“鏈主”企業的作用充分發揮。瞄準產業鏈短板和不足,確定重點招引的供應鏈環節,構建起更優的產業生態,讓集群更加豐滿起來。青島最具優勢的家電產業,就通過“拆零件”方式梳理家電產業供應鏈,確定冰箱壓縮機、空調電機、芯片、顯示面板等10個重點招引的零部件類別、22家“鏈主”企業共性配套商。
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加強協同合作。產業發展由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本地產業鏈間的緊密合作能夠大大降低企業的創新成本,而創新成果的就近、快速應用也能反過來幫助產業集群提升整體競爭力。近兩年,青島建立了“鏈萬企”等多種產業鏈合作平臺。未來,要繼續以此類平臺為橋梁,促進產業鏈間形成更多合作。
推動優勢產業之間以及優勢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建立更多的跨產業鏈合作。目前,青島布局的重點發展產業中,相當大一部分都互為上下游。
仍以人們最熟悉的家電產業為例,家電外殼所需材料也是青島高端化工企業的產品之一,而家電產品中所需芯片及顯示零部件等也與青島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相關企業的業務布局有所重合。從去年開始,青島推動海灣化學等化工產品進入海爾、海信、澳柯瑪等家電企業配套體系,實現了部分產品就近替代。進一步發掘合作空間、深化相關合作,既能推動傳統產業更好發展,也有利于帶動新興產業加快成熟,進而釋放新質生產力的乘數效應。
春風浩蕩。隨著傳統優勢產業中新質生產力的日益澎湃,打頭陣、當先鋒的青島,將擁有更強大底氣,在時代的浪潮中奮勇搏擊,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