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報新春經濟述評② | 現代化產業體系:向上向新的力量
置身當下這一發展的關鍵節點,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在成為每一座懷抱夢想的城市傾力追逐的目標。
產業的演進自有其內在規律。
產業的新需求,呼喚新科技,也為新技術提供了新的驗證場景。那些滿足產業需求的前沿技術順利地產業化,真正成為生產力,進而高速增長成為大體量的先導性產業,催生有支撐力的產業鏈與產業集群……
但具體到每一個產業,這一切并不會水到渠成般自然發生。以驅動這一切的創新來說,它不是實驗室里的一個發現、靈感或一臺樣機,正如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皮薩諾所言,“創新是一個新想法或概念應用于市場的過程”。完成這一過程,要跨越橫亙其間的“達爾文之海”絕非易事。
也正因為如此,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成為城市競爭的主戰場。強者恒強抑或后來者居上的故事一再上演。
擁有深厚產業底蘊的青島顯然不甘人后。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發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中關鍵產業節點之間協同、賦能、融合……產生美妙的“化學反應”,讓更多產業與技術創新實現耦合,催生更多“從0到1”“從1到100”的突破……
沿著新質生產力有效生成的路徑,青島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向上、向新強力突圍。
競速
龍年伊始,技術變革帶來的顛覆性力量再度彰顯。
谷歌發布被稱為“業界最強”的新一代多模態大模型Gemini1.5 Pro;OpenAI在同一日放出“碾壓式大招”,發布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作為底層算力的提供方,芯片巨頭英偉達搭上AI快車股價持續“狂飆”,創下美國公司市值單日最大漲幅紀錄,成為美股第三、全球第四大公司……
“高手過招”來得猝不及防,它不只讓每一個身在產業體系中的主體深刻感受著產業格局的劇變,更讓每一個城市充滿了發展的緊迫感。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各地通過“新春第一會”釋放的明確信號一目了然。
在長三角,南京、杭州、蘇州、常州等重點城市將新質生產力、新型工業化作為2024年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把科技創新落在企業上、產業上、人才上。杭州更是在“新春第一會”上兩次提及Sora,創新推出“算力券”,把降低算力成本進行到底,著力打造全國算力成本洼地和模型輸出地。在另一個創新高地大灣區,廣東省則把“新春第一會”落在“創新之城”深圳,聚焦創新驅動,讓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
青島也通過“新春第一周”密集的調研和大會,發出了“最強動員令”,為城市能級躍升、在全國爭先進位打下堅實基礎。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青島的部署更強調現代化產業體系所具備的“體系化”的特征,兩場重磅的“開年大會”分別聚焦“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和“新型工業化”,意在發揮這座城市在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上的稟賦優勢、系統推進產業體系化的進階發展,在產業鏈的互促共生中創造城市新的增長優勢。
匹配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發展定位,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產業體系的高級形態,其本身就是一個構造十分嚴密的系統,體現為產業主體、產業要素、產業需求等各價值鏈環節之間的相互滲透、交叉重組、分化融合,為科技創新的發生和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厚植肥沃土壤。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全球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往往都是產業基礎深厚且多樣化、創新資源集聚、融資便利的國際性超級大都市。以上海為例,目前,上海初步形成了“2+(3+6)+(4+5)”(“2”即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綠色生態兩大轉型;“3+6”即三大先導產業和六大重點產業;“4+5”即四大新賽道產業和五大未來產業方向)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框架,為前沿技術成果“落地生根”提供了梯度性、層次性、接續性的產業基礎和應用場景,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使得整個產業體系的現代化水平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應用中實現螺旋式上升。
青島也在加力培育凸顯城市比較優勢的產業體系。在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布局未來產業、做強做優現代服務業中,這座城市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速解鎖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新密碼。
向上
經濟學家卡蘿塔·佩蕾絲(Carlota Perez)曾對推動社會發展的“技術-經濟范式”進行了系統闡述。在她看來,人類歷史上經歷了五次技術革命,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新的技術、新的關鍵生產要素、新型基礎設施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每一次歷史發展的巨潮都可以被看作是新范式對舊范式的替代。
在這個不可逆轉的迭代進程中,一座城市的傳統產業長久以來積累的發展優勢要想不被替代,就必須主動參與到新的“技術-經濟范式”,面對提升要素效率、產業鏈價值和發展潛力的難題,通過自身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獲得發展加速度。
主動擁抱時代的創新,推動著青島優勢產業“向上生長”。2023年,青島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海洋裝備、食品飲料等產業增加值均增長10%以上,努力向價值鏈高端生長,提升自身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
過去半年多的時間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款零售價達2899美元的大滾筒洗衣機成為“爆款”,追加訂單突破10萬臺。這款洗衣機是海爾根據北美市場當地用戶需求創新研發定制的,在海爾青島洗衣機互聯工廠內完成生產。在這款高端洗衣機的帶動下,海爾洗衣機在當地大滾筒洗衣機市場的整體份額從4%提升到19%。
海爾勇闖海外高端市場,是青島優勢產業“向上生長”的一個縮影。以海爾為代表的中國家電品牌在全球已經從跟隨發展變為引領發展,從以縫隙產品切入海外市場,到以搭載創新科技的高端產品和高端品牌引領海外市場。依靠科技創新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量變積累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質的飛躍。
數字化是催生產業新賽道的重要力量。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結果。隨著數字經濟從“互聯網+”向“數據要素×”進階,優勢產業數字化升級的紅利進一步釋放,誰能率先掌握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有效路徑,誰就能占領發展先機。
以海量的數據資源高效服務于生產不是一蹴而就的,發展工業互聯網是必要一環。利用新一代數字技術賦能企業研發設計、管理、制造、市場銷售等各環節的數字化、智能化,其應用過程中歸集的各類成熟經驗場景,可以形成更多共性解決方案,賦能傳統產業加速升級,推動數據要素發揮更大作用。
青島搶抓數字化機遇培育和引進的一批人工智能企業就在工業大模型上走在了前列。卡奧斯工業大模型COSMO-GPT、創新奇智的奇智孔明、以薩的數智八斗大模型,都在賦能中小企業提質增效中找到了自己的舞臺。
打破制造領域價值“天花板”的利器,除了數字化,部署創新鏈也是“關鍵一招”。作為國家規劃建設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青島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陸續駛出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世界最大噸位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P70”、全球首座十萬噸級1500米超深水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等一批“大國重器”,承載了中國船舶海工扛鼎世界的重任。向價值鏈高端堅定挺進的海西灣并不滿足于一個制造基地的角色,而是吸引了北海造船旗下民船中心總部這一行業一流的研發設計機構,更通過推動船海產業技術強鏈,打造中國北方一流的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發中心。
向新
城市的崛起靠的是能抓住創新產業,杭州是一個力證。近年來,杭州憑借數字經濟發展迅猛,2023年已成為中國第八座“兩萬億之城”,數字經濟核心增加值突破5675億元大關,增速穩健且占比刷新歷史紀錄。
加速形成自己的“向新力”,青島推動新興產業“向下扎根”的努力有目共睹。從數據表現上來看,2023年,青島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8.6%。
專業園區這樣的集群式布局,是青島落地新興產業的關鍵載體。在建鏈強鏈補鏈中,企業在價值聯動、“抱團取暖”后帶來了生產要素的聚集,會形成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的產業環境,讓產業鏈具備更大的吸引力。
青島市集成電路產業園自2022年11月掛牌以來,累計實現集聚產業鏈項目28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4%,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00%。園區的倍速成長,讓青島西海岸新區躋身“2023年中國集成電路園區綜合實力TOP30”第14位。
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化學反應”帶給未來發展的想象力,無疑是一座城市吸引高端資源落地的重要因素。依照以園聚鏈、以鏈集群的邏輯,青島試圖打造更多新興產業的高地。
2023年,當歌爾虛擬現實整機和光學模組項目一期在青島市虛擬現實產業園如火如荼地建設中時,大朋VR總部、云天暢想總部就接連宣布落地園區。如今,項目已經投用,園區又迎來研發3D引擎和虛擬現實底層技術的幻杳網絡科技等“新成員”。在青島市新型顯示產業園,京東方移動顯示模組制造工廠產能加快釋放,吸引了福建萬達、翰博背光模組等上下游企業在園區集聚。在青島市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園,阿斯利康吸入氣霧劑生產基地項目連續增資,成就跨國公司“投資中國”的一段佳話。
提高產業集群競爭力,需要發展人才、科研平臺等新的高級要素,通過優化生產要素配置,降低成本并提高生產效率——這一論斷源自“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競爭力模型,也指向了新興產業的落地中,創新要如何發生——服務好兩類創新主體,探索“科學家+企業家”的科技協同創新機制。
在青島,不乏“企業家”與“科學家”協同創新的故事。2023年3月的《細胞》發表了我國海洋漁業領域首篇《細胞》主刊作品,是由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機構組建的國際研究團隊,聯合發布南極磷蝦基因組參考序列。基因與細胞這一未來產業龍頭企業與青島頂級海洋科研機構的深度互動,見證著這一生命科學底層技術領域一項項面向未來的突破創新。
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可以為“企業家”和“科學家”提供足夠大的空間,推進“科學家給技術、企業家用技術”“企業家出題、科學家答題”的聯動技術策源路線。
2023年中國制造“新三樣”合計出口突破萬億元,表現亮眼。其中,全球88%的太陽能電池產自中國。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作為太陽能電池的創新技術,鈣鈦礦技術正面臨產業化機遇。今年1月底,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山東能源研究院)與山東能源集團、昆山協鑫光電材料有限公司在青島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鈣鈦礦光伏技術創新中心,加速產業從研發到產線應用的熟化進程。與此同時,在全球汽車制造商都競相押注的全固態電池賽道,青能所也在推動解決方案供給,加快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攻關。
對于現代化產業體系如何推動創新,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副總經理桂志輝有著切身體會。
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由海爾、海信、澳柯瑪等智能家電龍頭企業聯合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等合作伙伴發起成立,目的是解決制約行業向高端、智能方向發展的共性問題。
如今,與平臺合作最密切的產業之一就是集成電路。“家電芯片正在進入國產化進程。初期國產芯片尚不成熟。”桂志輝表示,如何實現從有到優?國創中心布局建立了家電芯片檢測實驗室平臺。
“平臺的目標不是造‘跑車’,而是修‘高速公路’。”在位于嶗山區的國創中心展廳,一個個比指甲蓋還小的高端家電芯片生動詮釋著這句話的奧義。桂志輝解釋道:“此前,從芯片的設計、制造、封測到應用,上下游企業缺乏有效聯通;芯片產品本身,也缺少符合家電行業需求的標準以及專業權威的檢測。許多家電企業、芯片企業把芯片送過來做檢測,我們積累數據,逐步明確符合家電行業需求的芯片標準。沿著這條‘高速公路’,集成電路企業有了創新的方向,智能家電產業可以更快捷地駛向高端智能。”如今的高端家電芯片設計更簡潔、面積更小,效率、穩定性卻提升不少。
新能源汽車和氫能與儲能,智能家電和集成電路……在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中,青島的優勢產業鏈和新興產業鏈之間的聯動愈發密切,共同催生著產業強大的“向新力”。
這也將是這座城市面向未來的底氣。(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