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靈活就業、化身“斜杠青年”、扎根基層創業……畢業生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勢
職場打拼,他們充滿信心
嘗試靈活就業、化身“斜杠青年”、扎根基層創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勢
又是一年畢業季。走出象牙塔,畢業生們都去哪兒了?
今年高校畢業生數量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形勢仍然相對嚴峻。在“招工難”和“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中,不少年輕人另辟蹊徑,走出了一條條屬于自己的特立獨行的路。
從事網絡主播、成立個人工作室、成為短視頻內容創作者……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身影出現在非傳統就業領域,化身網絡新職業“弄潮兒”。
同樣,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扎根基層,投身農村,在廣袤天地中尋找自身價值,在“煙火氣”和“人情味”中探索新機。
“Z世代”大學生的就業選擇越來越豐富。不論主動還是被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拘一格地尋找自己的就業“第一站”,懷著夢想奔向自己的星辰大海。
“斜杠青年”大超創業做滑板教培的同時,經營著自己的運動博主賬號。
靈活就業:敢嘗試創新,有勇氣追夢
才藝主播潘青瑤的一天,往往要從清晨5點開始。
起床準備,6點正式開播,連續直播4個小時;下播之后也不能歇,還要“頭腦風暴”,思考今天賬號更新的內容和主題。為了追求“網感”,想創意、拍視頻、剪片子,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她親自上手。“這份工作看似光鮮亮麗又輕松自在,但實際上,我們個個都是‘卷王’。”“00后”潘青瑤笑著告訴記者。
潘青瑤今年剛從山東女子學院畢業,“我是工商管理專業,這個專業的本科生進入企業往往只能從事一些事務性、基礎性的工作,成長空間有限,薪資收入也不高。”潘青瑤表示,思索再三,她還是決定“抓住網絡時代的機會闖一把”。
與才藝主播潘青瑤不同,21歲的苗雪麗靠著妙語連珠吸引了不少粉絲。苗雪麗是濟南職業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她沒有從事對口的幼師工作,而是簽約入駐直播平臺,成為一名娛播。她表示:“網絡主播的崗位讓我覺得更鮮活、更有趣。”
伴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一大批自雇的、臨時性的或非正規的靈活就業模式,逐漸成為一種就業新趨勢,這些就業崗位的靈活性,主要體現在工作形式、時長、勞動關系等方面。與自由職業相比,靈活就業涵蓋范圍更廣,可以是“打零工”,也可以是自主創業,不一而足。
“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產生了很多新職業,也在逐漸改變年輕人的就業理念。”青島赤坤傳媒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趙經坤告訴記者,數字技術的革新帶動了共享經濟、線上經濟的發展,云客服、短視頻、在線教育等內容平臺為靈活就業創造了條件,在時間、空間、形式上拓展了大學生擇業的外延,豐富了供給端的就業崗位。
敢嘗試創新、有勇氣追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表現出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高接受度。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描繪了一幅靈活就業者的“群像”:就業者以“95后”“00后”為主,普通本科和高職院校畢業生占比較大,多為主動擇業或將其作為創業、二次就業的“跳板”,同等條件下比傳統崗位從業者收入略高。他們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創造性,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快速響應并作出改變。
隨著就業市場發生變化,社會對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增多,其他勞動者的就業份額也就隨之減少。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向著高技能自我提升是一種有效的應對方式,靈活就業也不失為另一種可行的方案。
“斜杠青年”:在“詩與遠方”的追求中“變現”
“現在的就業市場太‘卷’了。”“95后”青島女孩趙翔告訴記者,“與其被動地被別人選擇,不如另辟蹊徑,發揮自己的特長,做自己的老板。”趙翔去年從大阪藝術大學巖彩畫專業研究生畢業,目前,她一邊做自由插畫師,一邊成立了自己的少女服裝品牌。
97年出生的大超從青島酒店管理學院畢業后,與自己的朋友“搭伙兒”創業,做起了滑板教培。同時,他還“轉戰”小紅書、抖音等平臺,成為了一名運動博主。
靈活就業的蓬勃發展,造就了越來越多的“斜杠青年”。他們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選擇了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像趙翔一樣的青年渴望在工作、生活與愛好間尋找平衡,而靈活就業崗位為滿足這種需求創造了可能。此外,年輕人對“詩與遠方”的追求、希望掌控人生的觀念也成為靈活就業受青睞的內驅力。
“成長在物質、精神生活更豐富的時代,‘95后’‘00后’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和理念,愛好和審美也更加寬泛。”從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張老師告訴記者,他們在擇業上的自主意識更強、更注重所選道路是否與自己的價值觀相契合。很多情況下,靈活就業并非無奈之舉,而是實現自我價值或為創業積累經驗的主動選擇。
盡管就業形式更加靈活,但靈活就業并不一定等于低收入、非正規。在趙翔看來,靈活就業并非是技術性低的職業,相反,擁有較高的技能和對行業充分的了解,才能實現“知識變現”的靈活度。
大超也表示,靈活就業的收入可能比傳統崗位從業者收入更高。“作為運動博主,我擁有一定的粉絲基數。這能讓我接到一些運動產品的推廣訂單,還會讓我收到一些線下活動邀約,甚至授課邀請。”大超告訴記者,這都是運動博主的“變現”能力。
扎根基層:用專業知識“反哺”鄉村
在趙翔、潘青瑤等年輕人追尋“詩與遠方”、爭當互聯網時代“弄潮兒”的同時,也有不少畢業生將基層作為就業的“第一站”。
從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專業畢業后,梁云霄參加山東省“三支一扶”考錄黃島區大村鎮,成為大村鎮龍潭村的書記助理。他告訴記者,自己學的是食品相關專業,早在本科畢業的時候,就產生過要到基層從事農產品加工相關工作的念頭;讀研期間,這種念頭也越發強烈。
梁云霄扎根的大村鎮,是遠近聞名的“菇香小鎮”,全鎮積極發展食用菌產業,這也與梁云霄的專業不謀而合。在基層工作期間,他和同事一起,進食品加工工廠、做農產品開發調研、搞農產品檢測,利用上級資金約920萬元,連續兩年實施食用菌工廠化項目2個,推進鎮域特色農業發展,年產菌菇2000余噸,帶動周邊農戶200余戶就業。同時,他還積極幫助實施農村基礎設施項目,開展村內道路硬化相關工作,方便農戶生產出行。
基層是高校畢業生建功立業的舞臺,也是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廣闊空間。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優化調整穩就業政策措施全力促發展惠民生的通知》,要求穩定“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招募規模,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做好2023年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工作等,引導鼓勵更多2023屆高校畢業生赴基層就業。
各地各高校加大政策挖潛力度,積極為畢業生拓展就業空間。山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會同教育廳開展城鄉基層就業高校畢業生“筑基行動”,廣泛開發城鄉基層就業崗位。青島7月剛剛出臺的《青島市穩定和擴大就業促增收促消費促增長行動方案》也明確指出,實施高校畢業生“筑基行動”,建立基層就業高校畢業生支持激勵體系。
在越來越多的政策導引下,急需人才的基層單位,如今進入了越來越多畢業生的視野。今年從山東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后,朱化平放棄了濟南、煙臺等地的offer,選擇來到萊西院上鎮。“地方小、壓力相對較小、生活成本也更低,最重要的是,這里的產業發展和我的專業知識匹配,我很期待能在這片土地上實現我的人生價值。”
記者在采訪調研中發現,“00后”畢業生們的就業心態更趨理性、務實。就業空間較為寬廣、競爭壓力相對較小、就業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讓基層單位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選擇之一。
李滄區推出“就業近享”行動,做優大學生就業服務。
“敲門式”服務:千方百計幫大學生就業
有人堅定地邁出了為理想奮斗的“第一步”,也有人還在苦苦尋覓。
“石同學您好,我是前期跟您聯系的樓山街道人社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根據之前了解的情況,今天過來再跟您進一步對接一下。”近日,李滄區樓山街道人社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張雯雪敲響了石曉寧的家門。考研落榜后,石曉寧錯過了最佳求職期,畢業后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
石曉寧的情況并非個例。“大學生的就業,不僅需要畢業生們腳踏實地、量力而行,也依賴全社會的助力。”青島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就業部部長于寧寧告訴記者,尤其是針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全市充分調動就業服務專員,開展“敲門式”服務,“對有就業意愿的,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講、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介、1次技能培訓或就業見習機會,確保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聯系服務率達到100%。”
在張雯雪的崗位推薦下,石曉寧已經投遞了多份工作簡歷,眼下正在準備面試。
敲門進戶、送崗上門。青島各區市推出形式多樣的特色就業服務,更好地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李滄區湘潭路街道湘東社區創建“就享家”樂業服務站,為有創業和就業想法的高校畢業生登記需求,提供政策宣講和崗位推介等服務,并定期開展“求職問診”“創業指導”活動。平度市啟動“招聘夜市”助力就業,巧用生活“煙火氣”,為就業“聚人氣”。市南區則開展了“青雁歸巢智匯市南”——青春獻禮之2023年名企游學系列活動,帶領學生們深入走進企業、了解企業,促進人崗精準匹配。
如果說做優就業服務是“錦上添花”,那么挖掘更多就業崗位,無異于“雪中送炭”。
8月18日,即墨區舉辦2023年“職引未來,筑夢青春”高校畢業生就業專場招聘會,100余家用人單位參加,提供用工崗位2000余個。
“精準拓展市場性崗位,我們開展了‘就選青島’百日千萬網絡專項招聘、民企高校攜手促就業等活動,大力挖掘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促進更多青年群體就業。”于寧寧告訴記者,今年全市將力爭打造100個就業服務標桿機構,年發布崗位不低于40萬個,打造就業服務站,促進“家門口”就業創業。
不僅如此,青島近期還發布了“一穩三促行動”方案,圍繞加快培育新就業增長點、強化實體經濟就業支撐、加大企業穩崗擴崗支持、促進困難群體就業增收等8方面推出20條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政策措施,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任曉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