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簽19個項目!青島市委書記帶隊赴甘肅,再續山海情
跨越山海,奔赴而來。
13日至14日,市委書記陸治原率我市黨政代表團赴甘肅省定西市、隴南市考察對接東西部協作工作。其間,為協作地送上發展“大禮包”——一批青島企業與定西市、隴南市部分縣區、部門和企業簽署了19個項目投資合作協議,涉及現代農業、智慧物流、清潔能源等多個領域,總投資近34億元。
位于甘肅省定西市的青島生態林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東西部協作發揮著重要作用。
以協作為媒,從山東半島到甘肅中部,山海縱有千里,血脈緊緊相連。自2021年新一輪東西協作開展以來,青島與定西、隴南兩市,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和魯甘兩省工作要求,圍繞產業發展、人才交流、勞務輸轉、消費幫扶和生態建設等重點任務,持續加強協作,勾勒互利共贏發展的美好愿景,書寫東西協作嶄新篇章。
01
共同富裕的“全域聯動”
產業是地區發展的基石。
奮進新征程,面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份新時代答卷,深化東西部協作是重要內容,也是解題之道。新征程上,東西部協作的青島實踐首先便是:基于協作地的優勢資源匹配青島優質企業,形成主導產業并拉伸產業鏈條,為當地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定西和隴南,各有其資源優勢。定西是中國的藥都、薯都、草都,隴南的花椒、油橄欖、核桃等享譽全國。但受制于資金、技術、理念等因素,當地尚沒有把優勢資源轉化為產業帶動的能力,發展還處于農業種植和產品初加工階段,產品附加值不高、對產業帶動能力不強。
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階段,盡青島所能,為協作地蹚出“產業路徑”,實現由“輸血”到“造血”,是對口援助由單向支援向雙向合作的轉變,是新征程上東西部協作的應有之義。
山東天成藥業有限公司渭源縣精制飲片加工項目
以落地定西市的山東天成藥業有限公司渭源縣精制飲片加工項目為例,這一項目是去年4月青島協作干部基于當地中藥材生產優勢定向為其匹配的項目,引起了總部位于城陽區的天成藥業的興趣,最終在牽線搭橋下“一拍即合”。
解當地資金投入之困,項目由東西部協作資金投入5000萬元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天成藥業租賃使用,企業自籌1.7億元建設剩余車間及設備,用小資金撬動大投入,二期項目亦是如此。項目全部投產后,年銷售收入將達到3億元左右,“十四五”末計劃突破5億元,新增就業崗位近300個,直接和間接帶動近1000戶農戶實現穩定增收。
“這個項目對我們縣的意義重大,全部達產后產值將占到全縣工業總產值的六分之一。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帶動至少5家合作社發展2000畝中藥材基地種植。”渭源縣工信局局長鄭軍平介紹,在中藥材市場日益火熱的當下,這個項目拉近了當地藥農與市場的距離,帶來更直接的收益。
位于隴南市的甘肅康大兔業科技有限公司隴南肉兔養殖示范基地
兩年多來,在定西和隴南兩市簽約落地的產業合作項目已有135個,實際到位資金18.82億元,共建產業園區21個,引導入駐園區企業25家,累計帶動脫貧人口就業2671人。
觀象君看到,本次青島為協作地送上的發展“大禮包”中,產業項目仍是“重頭戲”,占簽約總數的九成以上。隴南市武都區特色農產品高值化深加工產業園項目、漳縣加工型辣椒訂單種植及精深加工項目等一批基于協作地資源優勢的加工項目,將成為協作地拉伸產業鏈條、增加當地農產品“附加值”的“利器”;礦山修復及新能源建設綜合利用項目、全國統一物流大市場定西市智慧物流及場館建設項目(一期)等項目,將為當地探索出更多的產業可能。
02
迭代升級的“雙向奔赴”
行走在隴南和定西的街頭,“青島路”“西海岸路”等“青島元素”不時出現在人們眼前。隨著東西協作深入,“青島元素”已成為當地人日益熟悉的日常。
在隴南市武都區第一人民醫院,青島市第二批“組團式”幫扶醫療隊的部分成員在此支醫僅一月余,卻已為當地患者解決了不少急難病癥。
在隴南市武都區第一人民醫院,青島市第二批“組團式”幫扶醫療隊專家問診。
青島市市立醫院副主任醫師李楠,到當地不久,就成功開展了該院首例宮腔鏡微創子宮肌瘤電切手術。之前,醫院雖配有宮腔鏡設備,但是由于醫療水平有限,當地醫護人員只能利用設備為患者檢查而無法治療。這導致患者或需長途跋涉到更遠的醫院尋求治療,或要選擇手術切除子宮的方式來治療。在李楠的帶領下,宮腔鏡手術已進行30余臺,為患者就近高效就醫提供了便利。
協作幫扶工作中,青島深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求“組團式”幫扶醫療隊專家完成“師帶徒”和“團隊帶團隊”工作任務,為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優質醫療隊伍。
兩年多來,1379名青島市技術人員走進甘肅“傳、幫、帶”,累計培訓甘肅脫貧人口12186人次,幫助脫貧人口到山東(青島)就業7739人次,幫助培訓鄉村振興干部18059人次、專業技術人才37853人次。
東山、南山和西山是定西市的三座主要山脈,其中,東山生態最為脆弱。
2021年是青島與定西協作的首年,兩地在開展協作時達成共識:為鄉村振興繪就綠色底色。由此,基于東山等地的青島生態林建設就此展開。
位于定西市的青島生態林
如今,在東山眺望,這里已是綠意入目。安定區林草局局長董俊盛從事植樹造林工作30余年,他告訴記者,由于東山基礎條件薄弱,工程堅持大苗上山、一次成林、一次成景,將生態修復治理與森林景觀提升相結合,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森林景觀。
而這,亦對資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島掛職干部來到定西后,聽說了我們正在通過植樹造林,打造隴中地區黃土高原生態安全屏障,為我們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董俊盛告訴記者,“十四五”期間,青島市在定西市安定區和通渭縣投資1億元建設“青島林”,“真金白銀”為定西林草生態建設提供保障。截至目前,青島市已投資7730萬元,建設東西部協作生態林21050畝。
“青島林”在生態修復治理的同時,發展經濟作物,栽有花椒、大接杏、山楂、早酥梨、蜜桃等樹種,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協調發展。建設過程中,吸納勞務用工10.03萬個,同時將工程區域內的10位脫貧群眾選聘為生態護林員,開展日常管護工作,年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
親戚越走越近,朋友越走越親。相信青島與協作地如同走親戚一樣,密集互動、主動作為,定會攜手打造出新時代東西部協作的新樣板和新典范,共同譜寫出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 張晉 攝影 張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