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足,預期穩!透過這幾個關鍵數據,看青島2022年開局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季度的開局起步,關乎全年,關乎信心和預期。
轉眼間,2022年一季度已近尾聲。疫情多點頻發,國際局勢持續動蕩,“三重壓力”陸續顯現……內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開局起步困難重重。
青島開局如何?近日,青島市統計部門發布了1-2月份全市經濟運行情況,透過這些數據,可以“窺見”青島的不易和努力、優勢和信心,弱項與潛力。
張文博 攝
越是艱難越向前。連日來,青島通過會議部署、調查研究、現場督導等形式,加強分析研判,查找問題,明確路徑,狠抓落實,堅決筑牢疫情防控防線,全力以赴穩增長、促發展,努力實現一季度經濟平穩運行,全力穩住經濟基本盤。
01
穩預期
觀大勢,才能謀全局。
從外部看,全球疫情仍在持續,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大宗商品價格高位波動,地緣政治持續動蕩,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
從內部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局部疫情時有發生,消費和投資恢復遲緩,穩出口難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應仍然偏緊,輸入性通脹壓力加大,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困難,穩就業任務更加艱巨。
來看看中國經濟的開局表現。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就2022年1-2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時表示,從數據上來看,中國經濟呈現出了陣陣的暖意。綜合來看,在宏觀政策發力和市場主體努力的共同作用下,1-2月份我國經濟恢復勢頭向好,為今年一季度開好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來看幾個宏觀經濟指標運行情況。
一個是全社會用電量。1-2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累計1346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8%。其中,2月份當月,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全社會用電量持續增長,達到623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6.9%。
用電量被稱為經濟運行情況的“晴雨表”,反映著經濟發展的溫度與亮度。用電需求的快速增長,表明經濟活動正趨于活躍。
第二個指標是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2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0.2%、51.6%和51.2%,持續位于擴張區間,高于上月0.1、0.5和0.2個百分點。
PMI涵蓋生產與流通、制造業與非制造業等領域,是國際上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指標體系之一,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2月份,PMI持續位于擴張區間,表明我國經濟總體繼續保持恢復發展態勢,景氣水平穩中有升。
第三個是指標是物流業景氣指數(LPI)。2月份,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為51.2%,較上月回升0.1個百分點;中國倉儲指數為51.3%,較上月回升3個百分點。
物流業景氣指數反映物流業經濟發展的總體變化情況,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高于50%時,反映物流業經濟擴張,預示物流活動企穩向好。
預期穩,信心就足。既要正視困難,也要堅定信心。盡管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明顯增多,但經濟持續恢復發展的良好態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
青島經濟運行面臨不少困難挑戰,但有基礎、有條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青島市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份,經濟運行持續穩定恢復,工業增勢平穩,投資穩步回升,進出口較快增長,就業物價總體穩定,新動能成長壯大,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02
擴需求
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
2021年,三大需求——最終消費支出(消費需求)、資本形成總額(投資需求)、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外部需求)分別拉動經濟增長5.3、1.1、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5.4%、13.7%、20.9%。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三重壓力,居于首位的就是需求收縮,市場環境總體趨緊,消費和投資恢復遲緩,有效需求不足。當務之急,就是擴大總需求。
來看看今年以來,青島三大需求的表現。
先看投資需求。1-2月份,青島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3%,比2021年加快4.2個百分點。分領域看,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0.9%,制造業投資增長35.3%。民間投資增長14.0%,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9.9%。1-2月份,全市在建項目3768個,同比增加128個。其中,產業類項目2514個,同比增加134個。
劉棟 攝
從速度看,今年以來,青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勢頭還是不錯的。尤其是制造業投資、民間投資、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等增速迅猛,對整體投資增長形成強勢拉動。但也要看到,青島固定資產投資整體速度仍慢于全國,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增速不高,亟待提高。
投資需求具有“乘數效應”和“加速數效應”,是穩增長的“關鍵一招”。受當前復雜嚴峻形勢影響,投資意愿不強,投資內生動力弱,制造業投資后續增長基礎不牢,擴大投資需求任務艱巨。要用好政府投資資金,聚焦重大基礎設施、新型基礎設施、城市更新等領域,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帶動擴大有效投資,同時釋放信心。
當然,擴大投資需求不是盲目投資,而是要聚焦擴大有效投資,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
再看消費需求。1-2月份,青島限額以上零售業銷售額同比增長16.8%,比2021年加快1.9個百分點,比全國、全省分別高出10.1個百分點、8.9個百分點,增長態勢良好。
本輪散發疫情對接觸性、聚集性服務業的制約比較明顯,文化旅游、交通客運、餐飲零售等服務行業比較困難,其影響將陸續顯現。
但也要看到,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日漸平穩和常態化,消費需求將出現回補現象。應當順勢而為,適時、適度有序放開,并加大對餐飲、旅游、住宿等困難行業的支持力度,積極拓展新型服務消費,釋放和挖掘消費潛力。
再來看外部(凈出口)需求。1-2月份,青島外貿進出口總值1321億元,同比增長14.3%,高于全國1個百分點。其中,出口800.9億元,增長18.3%,高于全國4.7個百分點;凈出口為281億元,比去年同期擴大70億元。
世界經濟盡管受到國際大宗商品漲價等一些不利因素的影響,出現了一些不確定性,但總的來看,世界經濟恢復態勢沒有改變。全球疫情擴散蔓延,對世界經濟仍然會有一定的影響,世界經濟循環還存在不暢的問題。但是,由于世界經濟復蘇態勢沒有改變,對中國的產品需求仍然在擴大。2月份,全球制造業PMI為53.6%,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上升到50.8%,重回到擴張區間。
未來,盡管國際環境復雜多變,但我國外貿韌性強、潛力大的特點不會改變,全球合作發展趨勢也不會改變,青島外貿仍將有望保持較快增長。
總體而言,青島三大需求持續回暖——尤其是消費需求和進出口增速處于高位運行區間,固定資產投資還有增長空間,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仍有望保持較快增長態勢,為拉動經濟增長作出應有貢獻。
03
優供給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要解決這一主要矛盾,關鍵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供給側的要素投入、結構優化和制度變革是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主要影響因素。
近年來,一種經濟現象引發廣泛關注,我國一些領域的消費需求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上,致使大量“需求外溢”。據有關數據統計,我國居民每年境外旅行、留學或就醫期間購買的非居民貨物和服務高達上萬億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義是通過市場取向的綜合創新,促進政府管理更科學,市場更有效,企業更有活力,進而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說。
工業作為產品的主要供給部門,是國民經濟的“壓艙石”,工業穩,則經濟穩。
1-2月份,青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比2021年12月份加快7.9個百分點。35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7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實現增長。工業升級發展態勢明顯,1-2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6%,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10.1%,同比提升0.4個百分點,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4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青島工業增長態勢良好,但總體增速慢于全國,還有提升空間。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制造業企業生產經營中仍存在諸多突出問題,原材料成本高企,勞動力短缺,資金緊張,尤其是,散發疫情導致開工不足、物流不暢、供應鏈不穩,對工業生產造成較大影響。
克服當前困難,需要政企聯手。
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有形的手”,用好政策工具包,不斷提高政策惠企的可持續性和政策落實的精準性,及時充分釋放政策紅利,幫助企業解決眼前困難問題;
同時,堅持“長期主義”,著眼長遠,發揮好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科學規劃產業發展順序,培育主導產業,振興支柱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加快落后產能出清,持續實施“三去一降一補”,積極推動產業升級。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供給的主體,應當不等不靠,積極作為,持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供給能力和水平,增強應對風險和挑戰的能力。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用主觀努力的確定性,消除客觀環境的不確定性,把好的做得更好,把短板和弱項補齊,青島一定可以實現良好開局,開創更好的明天。
(作者 觀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