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 進出口反超成都!青島做對了什么?
城市間的競爭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
時值年中,又到了“交卷”的時候。有沒有努力,數據會給出答案。
近日,青島海關發布了上半年青島市外貿數據:進出口總值3975.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9.6%,較2019年同期增長41.3%,占同期山東省進出口總值的比重29.7%。
這個“成績單”相當亮眼——
與全國相比,青島上半年外貿增速高出9.8個百分點;
與同類城市比,青島增幅位列計劃單列市第一位,超過了大連、寧波、廈門、深圳,增幅和規模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7月19日,成都市發布了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其中,貨物進出口總額3679.5億元,同比增長14.9%,兩年平均增長19.1%。
這意味著,在2020年上半年首次被成都超越后,時隔一年,青島實現反超,而且優勢十分明顯:
從總量上看,青島進出口總額2020年上半年落后成都366.5億元,到2021年上半年轉為領先成都295.7億元,成功實現逆轉。
從增速看,2021年上半年青島進出口增速為同比增長39.6%,遠快于成都的14.9%。
由沿海到內陸的梯次開放戰略,決定了沿海開放城市更早地享受到國家政策的利好,涌現出一大批外貿重鎮。
青島作為國家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因港而興,因貿而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青島等沿海開放城市的進出口規模都比中西部大多數省份還大。
青島
但隨著對外開放向內陸地區推進,加上產業的梯次轉移,大量產能布局內陸地區,廣大中西部城市憑借后發優勢迅速崛起。
成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地處西南內陸、不靠海、不沿邊,搞對外開放,成都可以說是“先天不足”。但成都憑借一股子韌勁,搶抓政策機遇,順應產業趨勢,從昔日的內陸腹地變為名副其實的開放前沿。
2020年,成都進出口總額達到7154.2億元,排名上升3個位次至全國第9位,超越了不少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就包括青島(當年青島進出口總額為6407億元,排名全國第12位)。
當所有人都認為2020年是一個拐點,認為成都的優勢將進一步擴大的時候,青島用一年的努力,扭轉了局勢,不但沒有被拉開差距,反而一舉實現反超,實屬不易。
成都
今年5月9日至11日,青島市黨政考察團赴成都學習考察,尋標對標、加壓奮進,成都的對外開放經驗和做法就是學習考察重點。
學,就是為了趕。青島在外貿領域的表現,讓我們相信,只要拿出狀態,鼓足干勁,緊緊追趕,爭創一流,就一定可以超越自己,進位趕超。
01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外貿不重要了嗎
當我們談論外貿時,實際上是在談論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問題。
到底是供給驅動,還是需求驅動?這曾經是一個“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無解難題。80多年前,凱恩斯在其所著的、后來被奉為經典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抨擊“供給自己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提出“有效需求原理”。
經過幾十年經濟發展的充分檢驗,這一理論被證明是對的。
今天,超大規模市場釋放的巨大消費潛力,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主引擎。
我們知道,需求主要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而消費需求分為內需和外需。外貿中的出口,正是建立在外需之上的。
如今,投資、消費、出口被認為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十三五”期間,包括出口在內的外貿累計帶動就業約1.8億人,有力保障國際收支平衡,貢獻財政收入,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累計超過8.9萬億元。
青島前灣綜合保稅區卡口 青關宣 攝
外貿的作用更在于,它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一扇窗,通過這扇窗,讓中國與世界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真正成為現代化國家。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顯然,離開了外貿,就不是完整的雙循環。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在部署“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時提出,立足國內大循環,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形成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加快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當然,于不同區位、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而言,外貿的地位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于青島而言,外貿的作用怎么強調都不為過。
青島港智能空軌貨運動車輸運集裝箱 馮仲賓 攝
靠港而生、因貿而興,青島發展現代國際貿易的優勢得天獨厚。1988年起,青島市對外經濟貿易實行計劃單列,自此擁有進出口經營權。30多年來,青島市對外貿易規模從小到大,出口商品結構從初級、低附加值產品逐步向高附加值產品轉變,實現了由“大進大出”向“優進優出”轉型。1988年青島市進出口總值僅為2.8億美元,2020年達到6407億元,比1988年增長328.8倍。
沒有外貿就沒有今天的青島。與全國相比,外貿在青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2020年,全國平均外貿依存度是31.9%,出口依存度為17.8%;而青島分別為51.7%和31.3%,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可見,外貿仍然是青島的比較優勢所在,是青島進位趕超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認識到這一點,城市才能正確定位外貿,并基于此制定正確的決策。
02
大通道建設讓城市高效“鏈接”全球
從大航海時代開始,貨物與貿易都是親海的,過去,因為別無選擇,現在,因為運輸成本更低。
這也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經濟模式下的大陸型強國到了海洋時代逐漸沒落,而沿海的外向型國家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很長一段時間,直至當下,中國城市的布局與興衰同樣遵循這一規律。改革開放以來,在外貿的強力拉動下,一大批沿海外貿重鎮迅速崛起,青島就是其中之一。
港口在青島對外開放,尤其是對外貿易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20年山東港口青島港貨物吞吐量6.05億噸,超越新加坡港,躍居全球第五;集裝箱吞吐量2201萬標箱,超越釜山港,位居全球第六、東北亞第一。
即便是在疫情沖擊之下,青島港仍然沒有放慢擴張的步伐。僅2020年就開通新航線20條,其中外貿航線14條。
今天,青島港依托200余條互聯互通的航線、每個月近700個航班,構建起了國際物流大通道,成為全球航運、貿易的重要空間節點。
7月11日,《2021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發布,青島位列2021年全球航運中心城市綜合實力第15位,在內地城市中僅次于上海、寧波舟山、廣州,是“迅速進步的城市”。
大港,大船,大外貿。這是青島外貿鮮明的成長路徑,是廣大內陸地區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
但或許正是因為海港在外貿中扮演的作用過于突出,導致空港、陸港未能發揮出應有作用。
與深居內陸的成都相比,海港是絕對優勢,但空港和陸港則是劣勢。
地處西南內陸、不靠海、不沿邊的成都憑借陸港和空港,已與235個國家(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從昔日的內陸腹地變為名副其實的開放前沿。
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空港方面,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躋身國內第四個“5000萬級機場俱樂部”成員和全球最繁忙機場25位,國際(地區)航線數量達到130條。6月2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通航,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萬人次的使用需求。成都成為繼北京和上海之后,全國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而青島流亭國際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僅為2556萬人次(2019年數據)。
成都國際鐵路港
陸港方面,成都已經構建了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海鐵聯運通道,連接境外59個城市和境內20個城市。2020年,成都國際班列開行量達到5000列,占全國的比重為40%,連續五年位列全國第一。而同年青島開行的中歐班列僅為401列,相去甚遠。
全球五分之四的貨物貿易是通過海運實現的,青島只要持續發揮好海港的優勢地位,在國際貿易中的就將擁有一席之地。
但這還不夠,必須發揮好陸港和空港的作用。尤其是隨著青島膠東國際機場的轉場運營,青島空港將給青島帶來全新的想象空間,要進一步發揮空港作用,建立“空中優勢”。
青島要著力建設涵蓋海陸空鐵的立體綜合交通網絡,打造高效鏈接全球的大通道,讓城市更好地“鏈接”世界。
青島海關監管驗放“上合快線”中歐班列 陳星華 攝
青島有這個條件。2019年、2020年,青島分別入選生產服務型(港口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成為全國唯一“三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青島進入20個加快建設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名單,站到了全國樞紐城市的第一梯隊。
天賦異稟,又有國家戰略加持,青島大通道建設大有可為。有了高層次、高能級的國際大通道作支撐,青島外貿發展空間和潛力很大,城市發展的空間也將進一步拓展。
03
新業態、新模式風生水起
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國際貿易的形態也在發生變化。
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是我國外貿發展的有生力量,激發了外貿主體活力,拓展了外貿發展空間,提升了外貿運行效率,穩定了外貿產業鏈供應鏈。
先來看跨境電商。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賦能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全球消費者的購物習慣發生深刻改變,跨境電商席卷而來,已成為外貿高質量發展新引擎。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到了1.69萬億元,5年增長了10倍。
青島在跨境電商領域深耕已久。2016年,青島入列“跨境電商綜試區”這一國家隊。經過持續幾年的培育,青島跨境電商基本成勢。今年以來,青島繼續實施跨境電商倍增計劃,實現六種通關模式全覆蓋;創造性開展“前展后倉”模式,打通對歐洲貿易門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疫情影響,實現供應鏈的高效對接。成效十分明顯,上半年,青島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突破100億元。
再來看市場采購。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是適應國內專業商品市場的國際化發展而建立的,支持企業用內貿的方式做外貿,使外貿變得更簡單。2013年以來,市場采購貿易規模6年增長了5倍,2020年突破了7000億元。
青島曾是中國最早的紡織工業基地之一,擁有2700余家紡織服裝生產企業的青島即墨,素有“中國針織名城”“中國童裝名城”之稱。去年9月,青島即墨國際商貿城獲批開展市場采購貿易試點,青島小微紡織服裝制造企業借著市場采購新業態的東風,加快走出國門的步伐。即墨國際商貿城市場采購貿易聯網信息平臺建成,備案各類主體超過500余家,實現出口超過80億元。
此外,青島西海岸新區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創新性、示范性、引領性作用初顯。全國首批、全省唯一航空物流超級貨站項目獲批,全省首單飛機融資租賃業務、青島首單外錨地掛港加油等業務正式落地。
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有利于推動貿易高質量發展,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對于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7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新模式的意見》,作出了安排部署。
如果能在這條新賽道上取得有利位置,青島外貿就能實現迭代,不斷增強內生力。
7月15-16日,第二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舉行,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青島,青島又一次成為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宣示地,又一次站在了中國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只要順應時代潮流,善于捕捉機遇,精準“切入”全球供應鏈價值鏈,就能進一步提升在對外貿易格局中的地位,為城市發展打開新的機遇之窗。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