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將于今年秋季啟用
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
青島新聞網6月16日訊(記者 陳志偉)近日,記者來到位于青島西海岸新區的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俯瞰校園,南北兩條干道將其整體平行裁剪,造型修長,校園東側則被波浪形廣場及輔道環繞,在東門兩側樓體的薄壁斜墻裝飾下,整個校園如同一艘正劈波斬浪的巨型航母,向著東側海灣全速沖刺。校園內,瓦紅與珠白模塊分明,各類建筑如同驚濤中矗立于甲板的鋼鐵城堡。
據介紹,目前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項目一期科研區、教學區已完工。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將落戶教學區,今年9月正式開展研究生集中教學工作,屆時將有約260名碩士研究生入駐;9~12月份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將整體搬遷入駐科研區。此外,項目一期建成后,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也將落戶于青島科教園。
開放式校園別具匠心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古鎮口核心區的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海洋科技交流中心,該樓以紅色元素為主,輔以灰色基調拼接的外立面,同時建有大量躍層、薄壁斜墻等,整個建筑立面造型采用現代建筑元素,顯得既端莊典雅又活潑生動。從綜合中心樓向西前進300米,便是橫跨融合路的連廊,乍一看,連廊酷似船體,十分壯觀。
“為打造百年校舍,項目設計理念超前、造型奇特,主體結構多為異形斜墻、大跨度鋼結構等,外墻采用陶土磚砌筑磚幕墻。對施工工藝要求高,施工難度大。”融發集團現場項目經理高磊興介紹說,施工方中建八局運用BIM技術,結合3D打印技術,對建筑構件復雜節點、新施工工藝構件建立等比例實體模型進行分析,提前排解難點、堵點,使得項目得以順利推進。
記者還發現,校園內環形紅色跑道與大面積綠化十分搶眼。其中,下沉式綠地花園建設融入“海綿城市”理念。校區路面均采用透水磚,形成了良性水循環系統,不僅解決了灌溉水問題,還可緩解熱島效應。
有趣的是,該校區設有多個出入口,并沒有主校門設計。“作為高等教育物質依托,校園環境建設尤為重要,該校區主要打造開放式校園。”高磊興介紹,校園主出入口位于海軍路。
一期科研區教學區完工
參觀完校園后,高磊興又帶記者參觀整個項目沙盤。記者從沙盤中看到,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位于古鎮口核心區,南臨里島路,北接桃林路,東靠海軍路,西至山川路。項目一期占地780畝(含海域),項目總投資21.6億元,規劃建設29個單體,總建筑面積25.2萬平方米。
據介紹,中科院青島科教園項目一期包括科研區、教學區與濱海試驗區。其中,科研區建設16個單體,包含國際科研交流中心、綜合中心、海洋化學與資源樣品樓、海洋生物樓及生態樓、物理海洋樓及海洋地質樓、海水車間及深海水模擬實驗室、深海研究中心、科研區食堂、設備研發車間、公共技術平臺、數據中心;教學區建設11個單體,包括教學樓、專家公寓、食堂、博士宿舍樓、碩士宿舍樓;濱海實驗區包括出海設備用房、實驗棧橋和水族實驗樓。
目前,項目一期科研區、教學區已完工,規劃驗收、人防驗收、竣工驗收等均已完成,教學區學生公寓和教學樓已經與使用方辦理移交;濱海試驗區的棧橋正在進行下部結構施工,出海設備用房主體及二次結構完工,水族實驗樓主體封頂。
涉海優勢力量抱團攻關
據西海岸新區校地融合辦工作人員鑒學升介紹,中科院青島科教園項目一期建成后,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落戶于此。同時,今年也將是海洋大科學中心正式投用的首年。
據悉,海洋大科學中心將整合凝聚中科院海洋領域優勢科研力量,實施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融合運行、中科院大學海洋學院科教融合建設、13個涉海研究所融合發展的“三個融合”,實現中科院海洋創新平臺、創新團隊、創新成果的“三個集聚”,打造總部設在山東的開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等科技創新平臺。
在研究方向和產業布局方面,該中心凝聚了中科院海洋、生命和高新技術領域優勢力量,將圍繞三大核心科研方向,打造海洋災害防控技術、近海生態環境監測技術、海水綜合利用、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新材料、深海裝備技術、海洋礦產資源開發七大交叉研發集群。
此外,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也將入駐教學區。據記者了解,海洋學院為中國科學院大學首個在京外建設的二級直屬學院和科教融合平臺,將為我國海洋事業培養國際化、創新型、復合型高層次人才。
海洋領域研究成果頻出
海洋大科學中心辦公室主任李富超告訴記者,園區雖然還在建設當中,但以海洋大科學中心為平臺開展的海洋科研工作始終沒有放松,反而加速向前、成果頻出。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員首次構建出長牡蠣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和變異圖譜,并在國際知名期刊在線發表,更新了長牡蠣基因組資源和對基因組復雜性的認知;該中心閻軍研究團隊開創性研發且獨有的“中科海開拓”系列深水可視化可控沉積物柱狀取樣系統,在南海1778米水深成功完成海試驗收,獲取單柱、連續、低擾動沉積物柱狀樣品15.83米,大幅刷新了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地質取樣9.5米的長度記錄……不僅如此,3年間,該中心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前瞻謀劃海洋生態系統智能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通過梳理13家共建單位的300多項可供轉化落地的科研成果,推動了新型生物催化劑、健康綠色養殖等多項成果在企業轉化等。
除此之外,一批聚焦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相繼在這里集中布局。眼下,一個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科研機構,正冉冉升起。